王敏川 | 林幼春 | 林呈祿 | 林茂生 | 林獻堂 | 連橫 | 陳炘 | 蔣渭水 | 蔡培火 | 賴和 | 霧峰林家
連橫初名允斌,譜名重送,字武公、天縱,雅堂(堂或棠)是號,又號劍花,別署慕真。一八七八年二月十七日(清光緒四年正月十六日)出生於台南府寧南坊馬兵營,此地也是劉永福的「台灣民主國」抗日所在。
十三歲時他的父親將余文儀「續修台灣府誌」送給他,並且訓示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二十歲時負笈上海,入聖約翰大學學習俄文,但其母親催促他返台完婚,而放棄學業歸台。 回台後,他以詩會友,只要「詩社」有集會,他經常和大家一起相唱和。二十二歲時,台南「台澎日報」創刊,在報社擔任漢文部主筆,之後繼續服務於「台南新報」(是「台澎日報」與「新聞台灣」合併的)、「鷺江報」(廈門)、「福建日日新報」。
連雅堂於早年蒐集不少「台灣民主國」的文件,一八九九年立志撰述「台灣通史」。
一九00年孫中山先生來台北,以台北危機地(現長沙街一帶),指揮惠州起義,當時連橫任「台南新報」漢文部主筆。因為心儀孫中山,他後來自號「武公」,「那孫中山先生,他叫『孫文』;我連橫便叫做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他曾向女兒夏甸,也就是林文月的母親解說。
一九零六年,二十九歲,連雅堂感於「浪吟詩社」社友零落,就和陳渭川邀請趙鍾麒、謝石秋、鄒小奇、楊宣綠、連德裕等改制「南社」。一九零九年入盟由林痴仙創意的詩社「櫟社」。
「台灣通史」共三十六卷,約六十萬字,上至隋大業元年,下至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淪日,總共一千兩百九十年,共計有八十八篇。「台灣通史」問世之初,在日治壓力下,銷售不佳。但出書二十四年後因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內地人對淪日五十年的台灣勤況非常隔閡,因此商務印書館印行「重慶初版本」、「上海初版本」,以應各方需求,一時洛陽紙貴。
一九二四年二月連雅堂創刊「台灣詩薈」月刊,內容分有詩鈔(今人詩稿)、詩存(古人吟稿)、文鈔(今人文稿)、文存(古人文稿),另有傳記、雜錄、詩鐘、騷壇記事。「台灣詩薈」計發行了二十二期,至一九二五年十月因財務問題而停刊,因此辭去編務,連雅堂攜眷內渡,居於杭州西湖,但因中國北伐軍興,舉家返台擇居台北,寄寓「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並與友人經營「雅堂書局」,但他畢竟不是生意人,第二年「雅堂書局」,因不堪虧損而關門大吉。
連雅堂因日閥「禁其台語」,而是大家「忘其國語」,感到憂慮,為了盡善保存台語之責,決心對台語整理並發揚之。一九二九年開始編寫「台語考解」,於一九三三年完成,共費時五年。
一九三零年九月九日,台南「三六九小報」三日刊創刊,該報「為台灣語之闡明及研發起見」,自三十五號起連載連雅堂台灣語講座一年。
連雅堂晚年,耽於理佛。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的那年(一九三一年),連橫把獨子連震東送往大陸,他告訴兒子:「要求台灣光復,就需先建設祖國。」後來連橫也終老大陸,於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因罹肝疾,病逝上海。光復後,十歲的孫子連戰將其骨灰由重慶運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