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川 | 林幼春 | 林呈祿 | 林茂生 | 林獻堂 | 連橫 | 陳炘 | 蔣渭水 | 蔡培火 | 賴和 | 霧峰林家
林幼春的半身照
林幼春,本名資修,字南強,晚號老秋。一八八零年出生,祖籍福建平和。林朝選-他的父親,曾經是廣東候補知縣;林痴仙是他的叔叔,是一名詩人,幼春與他感情甚篤,寫詩文方面常相伴行;林獻堂是他的堂叔,但小幼春一歲,是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要角。幼春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先後從林克宏、王君右讀經史,迨廣東三水梁鈍庵來台,為棟軍掌記室,幼春師事之於是詩文大進。因此,在日據時期與胡南溟、連雅堂鼎足而三,於台灣詩壇奉為一代泰斗。
林幼春因治警事件落獄三個月,算來應是霧峰林家入獄第一人
在十六歲那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中,台灣割給日本。一九零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叔父林痴先由上海返台,為了保存民族文化,和幼春、林獻堂、賴紹堯、蔡惠如、連雅堂等詩人在台中共創「櫟社」。台灣抗日政治運動的眾多結社,大多受到「櫟社成員」的幫助和支持。台灣陷日以後,本省有志人士,鼓舞民族思想,每以詩酒掩其跡,於是各地詩社相繼創立,是故日人據台五十年間,全省各地先後有二百餘社之詩文社出現,惟櫟社是台中最早設立而最具規模者,社員皆一時之選,牛耳騷壇,特著聲名。民國前一年三月,梁任公應台灣遺民之邀請,偕其女公子及湯明水(覺頓)蒞台遊歷,幼春夙慕任公道德文章,居常則以能識荊為快,先是,戊戌維新失敗,梁氏東渡日本,發行新民叢報等,旨在鼓吹民主憲政,而文名益盛。梁任公既來台灣,即由林獻堂之安排,於萊園五桂樓下榻,時台胞遭受日人欺壓政策日久,訴苦無處,而梁氏適然戾止,有如亢旱之得甘霖,故賓主之歡觴詠之盛,媲美永和之蘭亭也。幼春「有陪任公先生夜坐分得會面兩字」二首,可見其一斑。又有奉和任公先生原韻之作。
林幼春(左2)與林獻堂(中)合影於霧峰林家大花廳後院
「憂患餘生識此人,夷吾江左更無倫;十年魂夢居門下,二老風流照海濱。一笑戲言三戶在,相看清淚兩行新; 楚囚忍死非無意,終擬南冠對角巾。」近人李漁叔教授云,此詩一片淒楚之音,而最能傳出幼春心事,篇中雖有「三戶」及「忍死」等辭,寄意規復,然終以缺望之語為多,當時情勢如此,其志蓋重可悲矣。二老應指梁、湯;聞任公閱後,矜寵甚至,留台與賡和最多,幼春為梁鈍庵弟子,於宗法略見淵源,及後成詩,乃能卓然自立,可謂青出於藍矣。
林幼春(左坐)與林培英(右坐)及其朋,此幀應是一九三O年代後期的照片
一八一五年秋,與他感情甚篤的叔父林痴先逝於「無問草堂」,幼春傷痛欲絕。自痴仙、悔之先去世,櫟社漸趨不振,七年秋,清水蔡惠如提倡將其鄉友陳基六所創「鰲西詩社」,邀同櫟社社友在清水察家伯仲樓,合併召開聯誼會,為本省開詩社聯吟之先河。
一九一八年底林幼春與蔡惠如等人創立「台灣文社」。翌年元旦,創刊「台灣文藝叢誌」,幼春被選為理事共刊七年方止,文社之設,可攸關台灣文運至鉅,春致力文教復興,其功不可磨滅矣。
民國九年,台灣有識人士組織發起「台灣議會設置運動」,以啟迪民主思想與政治意識,此項請願,受選任同盟會專務理事。
一九二一年以蔣渭水、林獻堂為首的「台灣文化協會」的運動,林幼春也在此時參加民族運動、政治文化運動,幼春與從叔獻堂,更積極運籌決策,並舉辦各地公開演講以及夏季講習會,以政治史實為題材,強調立憲與專制之得失,指斥台灣警察橫暴不法,一時輿論大振;日本貴眾兩院,對請求設置台灣議會之請願案,均以「不採擇」或以「審議未了」為由予以扼殺。
一九二三年組成「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幼春被選為同盟會得事務理事,但日本採取高壓手段,以該結社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破曉,發動全島性的大搜捕,史稱「治警事件」,包括林幼春在內,有十八人被提起了公訴。在第一審判決,被告均被判無罪。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經二審終結,林幼春等數人被判監禁三個月。
林幼春二十餘歲即患有肺病,經常藉鴉片維持一息,判決後,林幼春因病正住在台中醫院,病雖未癒,但不堪警吏連日催處服刑,乃於一九二五年三月二日入台中監獄。乙未割台之後,這期間他的作品充滿著「亡國之哀音」,常以詩自遣,「獄中十律」堅定強韌,可與文天祥正氣歌、陸放翁絕筆示兒詩相媲美。 到了一九二零年代參加民族運動、政治運動,他對台灣的現實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二零年代運動的早期,運動內部關係重要的問題,大都事先請示林獻堂,林獻堂必定事先諮詢林幼春的意見然後決定。「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林幼春積極參加,並於第三回總會後出任協理的重職;「新民會」創刊的「台灣青年」雜誌(一九二零年)
到了一九二四年四月起改名「台灣」,成立股份公司,董事長由林幼春擔任;台灣雜誌後增刊「台灣民報」,他是報紙的重要撰稿人,更擔任期首任社長;一九二七年底,蔣渭水所領銜推動的「台灣民眾黨」,亦聘林幼春為顧問。 台灣的民族、政治運動,到了一九三零年代後,隨著中日關係的惡化、日政當局的高壓,而日漸沒落,林幼春的生活也趨於平淡。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病逝於霧峰,享年六十一歲。遺作有「南強詩集」四卷,「南強文集」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