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役場傳奇

鎮公所之一
 

緣起...

新化街役場就是原來的新化鎮公所,日據時期新化鎮名為大目降里,1920年改稱『新化街』。這塊街役場土地是由新化第一任街長梁道先生捐出的,興建於民國23年(西元1934年),距現今已有73年歷史,為台灣現存罕見的日據時期建築,非常具有歷史文化上的意義。在全台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第三名。這個建築物記錄了日據時期以來新化的歷史發展軌跡,是我們新化鎮民的共同記憶唷!

 

第一任新化街長梁道先生。照片來源:《大目降懷古影集》

 

看建築...

街役場空間上以柱樑與圓拱區隔出層次,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屋身表面建材以洗石子為主,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與台灣大學校舍建築採用相同材料。建物表面與室內均充滿文藝復興式樣之洗石子裝飾,結合了西方建築樣式與本土建築意象,入口圓弧形入口門廊的設計更突破一般日據時期公共建築物之作法,充分展現文藝復興後期建築的靈活特質,使得本建築物更具有保存的價值。

 

圓弧形的入口門廊

     
 

乾坤大挪移 移厝囉~~

自從鎮公所在民國85年,遷移到新建大樓後,新化街役場就閒置荒廢。直到民國88年街役場所在地準備開挖興建地下停車場,而計畫拆除時,才喚醒大家對於新化街役場的注意。在成功大學、台南藝術學院、雲林科技大學師生及各界連署搶救下,公所同意先移厝,等停車場蓋好後,再移回原位,整建為文物館。不過街役場位處巿區,鄰近公家單位及地主都不願收容,只能移到三百一十公尺遠的青果巿場存放,來回長達六百二十公尺。曾完成宜蘭二結王公廟、台大藥學館遷移工程的南北移屋公司老闆林枝然說,這項距離可是國內磚造屋移屋的最遠紀錄呢﹗

 

場面浩大的移厝工程!!(照片提供:新化鎮公所)

   

藝人唐從聖也來插一腳!(照片來源:《新化鎮誌》)

 

民國89年5月21日,街役場開始展開這段長途跋涉的旅程,移厝活動有一千五百多位民眾報名參加,預定推移八公尺半。
這次報名參加活動者,大部份以婦人、中老年人居多, 原本只是到場看熱鬧的年輕人,最後也紛紛跳下場,頂替叔嬸、父母上場,寫下這千人移厝三公尺的歷史性一刻;每個人汗流浹背、一身濕答答,手掌皮膚都磨破了,但社區活力卻在此發光發亮了起來﹗

 

直到民國91年3月29日地下停車場完工,街役場又被「搬回」原址置放。 搬遷這棟舊建築共花費共三百多萬元,每移動一公尺要費資五千元喔!也許有人覺得這項工程花錢又勞師動眾,但是對我們來說,移厝的活動使新化人找回了失落的歷史記憶,找回了社區的緊密感情,是無價的收穫喔!

街役場現在是個很浪漫的餐廳唷!

       
資料蒐集撰寫 : 王薇、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