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屋源起

         追溯清代不見天街的形成,概由舊街不足使用,於是向內部延伸擴張的結果。在此一新形成的新市街上,也就是五福街區,而後將成為鹿港主要商業貿易區。也因此,清代五福街上的街屋開發上,呈現與舊有的發展區域(北頭)不一樣的格局和發展方式。和舊有發展區域比較起來,五福街的街屋較接近瑤林街和埔頭一帶的街屋,而且呈現出相當整齊的格局,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精心規劃下的結果。此一結果的產生應是當時八郊(見八郊))等商業組織與當地居民共同商定下的產物。

 

八郊之首--泉郊會館會址

郊商時期的不見天街屋

 

街屋特色

  和鹿港早期移民的開發不同,清代五福街的開發時間較集中,街屋形式類式,同時市街道路的大小相近。以上的現象,應該都是為了方便商業貿易的發展,由此看來,五福街的發展應是經過公議,並有相關的規章規定,可惜現今已找不到證據。同時,此時的不見天街屋形式大多趨向泉州人街區的住屋方式,可想見應和當時八郊之首的泉郊脫離不了關係。不見天街店屋建築皆是在共同牆壁間架上福杉樑木,構造形式分為穿斗式抬樑式兩種。實際訪察資料顯示,建築面寬約四點五公尺至五公尺之間,進深約為面寬的六倍,在三十公尺左右,有的更深達五半公尺,主要是受到杉木建材長度的限制,及商業店屋空間不足必需分利用的關係。各街屋內部多有樓井及天井,作為採光及院落之區隔,以彌補長條型街屋內部光線之不足,屋中建材以木、磚、石為主,而內部裝飾用的月窗、拱門、格扇木窗等都相當古樸典雅。

TOP

街屋格局    

         清代的不見天街屋的街屋構造上,承襲了福建泉漳的作法,以木頭形成整間房子的主要支架,而公用的牆壁則是用土角或編竹夾泥來隔開彼此。但到了後期,隨著時代的腳步,有越來越多的店家使用磚頭來做為公用壁的主要材料,再在公用壁上架木材,承擔重量,做為屋頂。而在室內,為符合防盜和商業用水所需,大多人家也多自備水井,成為建築上的一大特色。 另一特色則為街屋都呈長形,與當時其他港口不大相同,這與當時土地規劃及方便空間安排,應有極大的關連。

 

清代後期的不見天街屋

TOP

 

         而在空間機能和街屋立面方面,當時的街屋,房子大多為二進式、三進式、四進式,配合不同空間機能從事不一樣的活動。而在立面方面,也分為木板和磚造兩種,有著不同的形式,有的甚至還配合防盜功能,有著不同的設計。關於街屋的空間機能和街屋立面,還會開別的部份詳加敘述,在這兒就不多說了。總之,清代的街屋,由於屋子主人並未做長久之計,往往在大陸和台灣間來來去去,所以街屋的功能純為商業用途,且形式格局大多一致,反映出不見天街做為鹿港當時主要商業貿易區域的特性,與後來日據時代的街屋有著相當大的不同。

    

下轉 日治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