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局面

         西元一八九五日,不見天街街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起源於中日甲午戰爭的賠償問題。為解決戰爭問題,清廷和日本簽定馬關和約,此一條約簽訂後,導致日軍來台,大量的移民返回中國,鹿港的人口 銳減到只有兩萬。而全新的統治者為鞏固本身的統治權,開始引進日式和風的建築風格,企圖以建築改造方式,去除台灣本地人民對大陸的認同,歸結日據時期街屋 分期大概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馬關和約簽訂圖

馬關和約

  日據初期

   此時日本人以衛生為由,開始對台灣許多城市進行所謂的市區改正,市區改正主要是拓寛道路來建立新的道路聯絡網,另外建立新的下水道系統,來改善傳統都市的衛生狀況。同時期,許多都市由於許多日本人進駐,開始出現許多的日式建築,如榻榻米等建材也廣為流行,與前清的街屋大不相同。然而,此時的鹿港並沒有如其他城市一樣納入市區改正的範圍,原因是因為鹿港的五福街被日人視為重要古蹟,設立法令保護,而不見天奇景更被日人視為少有景觀,只拆除部份屋頂,傳統的街屋也保留的十分完整。                                                                                                                TOP

日據初期不見天街屋

市區改正時期

        不見天的街屋建築一直到一九三四年,在當時台中知事大力推動鹿港市區改正的計劃下,斷然拆除百餘年來的屋頂,拓寛街道,不見天街上的街屋的前進大部份被拆除。此後,不見天的街屋即有著和前清不一樣的結年構和立面建築。和前清不同,此時的建築隨著官方流行,大多採近前面所說的日據初期的建築,立面則為「昭和」型,線條較為簡單、自由。儘管立面型式有所改變,不過建材仍大多是磚造,大多數的店面還是習慣二樓以木板鋪陳,這一點可以由目前有些中山路(原不見天街)店家的建築二樓現在仍是以木造,而非新式建築可見一般。和清代的不見天街屋不同的是,拆除後的立面改造引入了西方的水泥鋼筋,立面上較具現代感(詳見街屋立面)。

日據末不見天街屋(拆除前後)

改正時期的街屋群像

市區改正後

        不見天街屋在市區改正後,由於現代風格和建材的引進,的確和過去有些許不同,這一點由今天中山路上的街屋可以發現。在我們看現今中山路所遺留下來的不見天街街屋改變時,必需理解鹿港不見天街做為商業聚落,建築上許多的特色都是考慮商業運作上的方便,也因此除了建材外,為吸引客人上消費,房子的結構大多是前一進為店面,後一進才是住家。此一原則,在清朝和日據時期都是一樣,僅在後來因市容變更,才導致兩段時期不見天街街屋的改變,這和許多其他當時的商業城市有著很大的不同。

 

今日中山路立面仍有部份保留昔日原貌

 

下轉 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