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聖博士摸索到成年,才弄清楚自己的志向。出生於雲林斗六的他,回憶自己從小就很愛玩,不想唸書,初中畢業勉強備取考上嘉義高中,大學聯考時跌破大家眼鏡,考上中興大學農藝學系,還被老師開玩笑,說他是「失常」才考上國立大學。

  進大學後,他仍然渾渾噩噩過日子,常常蹺課看電影或睡覺,最高紀錄曾經一天趕六場電影,學科成績不是低分掠過,就是「滿江紅」。「我從來沒有立志要做什麼,大學畢業仍然懵懵懂懂,只覺得整個社會是個大齒輪的運作,自己只要做好小螺絲釘的角色就好。」

大學畢業後,許志聖博士不知何去何從,退伍後報考研究所失利,1983到1984年間他曾隨叔叔上梅山種茶,姑丈舉家移民阿根廷開墾農場,許志聖博士也一度打算跟進。

  後來吳旭初博士熱心幫他尋找工作機會,沒想到他從此和水稻育苗研究結下不解緣份。當時台中農改場找的是約聘雇人員,吳旭初博士鼓勵許志聖「凡事由基層做起」;後來許志聖博士轉到台東農改場擔任正式員工;第二年才完成心願,念研究所;就讀研究所期間,他曾補習西班牙語,為移民阿根廷做準備。

  這時,台中農改場有正式缺額,吳旭初博士建議對留在台灣還是移民阿根廷舉棋不定的許志聖說:「先去台中工作一、兩年,如果不喜歡,再去阿根廷」。就這樣,許志聖博士再度回到台中農改場,開始思考未來到底要做什麼,還曾慎重其事地拿出一張白紙,一一列出移民的優、缺點,雖然當時分析了利弊,但始終沒有勇氣踏出去。

  另一方面,在農改場工作他發現自己知道的有限,亟於吸收新知、向前輩與農民學習實作。他知道「想要跟農民學習,一定要很謙卑地當人家的徒弟,而且絕對不能有大學生、知識分子的身段。」

  這時移民的想法已淡去。他在台中農改場原先負責雜草防治,後來因研究台3號稻種的前輩屆齡退休,就由許志聖博士接手。他總結前輩與個人的研究,透過這個原本只是「收尾」的工作,成功讓台3號米種通過命名。

  許志聖博士坦言,這是他第一個參與研究、通過的品種命名,帶給他很大鼓勵,「覺得我應該走育種這條路。」許志聖多年來又陸續完成台9號、台15號、台糯5號、台中191號等稻米品種,以及退休之作台中194號新品種。

本頁資訊來源

彰化縣立大村國中2016網路博覽會 津津樂稻小隊製作

建議瀏覽解析度:寬度1000px以上 【追尋完美之稻~許志聖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