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篩菌過程 前言 我們千里迢迢的前往台中做實驗!很幸運的我們有實驗室可以實作~~這要謝謝林宇宏會長幫我們借到實驗室。這項實驗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小心翼翼,稍有疏失,結果就會出現問題。對於操作細節和動作,更是馬虎不得!準備好了嗎? 實驗開始!(圖片皆為自行拍攝) |
|||||||||||||||||||||||||||||||||||||||||||
前往實驗室!!(自行拍攝) |
||||||||||||||||||||||||||||||||||||||||||||
配置培養基 培養基 我們使用了兩種培養基,第一種是「Nutrient agar(自然培養基)」為廣效型的培養基,適合多數的微生物生長,第二種是「Skim milk agar(脫脂牛奶培養基)」,是為了要篩檢具有分解蛋白質能力的菌種,此培養基本身為乳白色,若該菌種能分解蛋白質,就會在菌落周圍出現透明圈。
高壓滅菌釜 溫度要121度,殺菌20分鐘。等溫度降到90度,壓力表要指到「0」才可開啟取出。 PS.20分鐘是指溫度升到121度才開始計時。整個過程要等1.5小時左右。
進無菌操作台前一定要先用酒精消毒過!P.S我們自己調配了75%的酒精~~ 接下來,我們要把所有實驗會需要用到的器材噴上酒精。要確實消毒才能送進無菌操作台!!
倒入培養液 在無菌操作台中將滅菌完成的培養液倒入培養皿中,倒好開UV晾乾30分鐘等待其凝固。
塗盤 開始在已經凝固的培養基上塗盤。 我們的臭滷水稀釋到十的負八次方!!!因為第一次做臭滷水實驗,並不清楚它養出來的菌數量究竟多少,為了保險起見,我們決定做到十的負八次方。 塗好後,將培養皿以parafilm封起來,培養皿要倒放,如果以後產生水氣,就不會流到培養基上,影響結果。
培養 培養環境 培養的環境須維持在28度,因為我們沒有專業的培養箱,所以我們使用電暖爐加上溫度控制器來維持28度的培養環境~利用身邊現有的物件,來解決眼前的困難,只要溫度降低,電暖爐就會啟動加熱,一到達溫度便停止。 切記!!培養皿要倒放!!!
結果 這些就是我們培養出來的菌~令人驚奇!培養皿上產生了很多小水珠!!有倒放,有保庇,果然按照正確步驟很重要,否則辛苦實驗了一整天的心血就毀了~真的長的超級多,肉眼其實可以分辨出來它們的不同,但光是從照片看,沒辦法看的很清楚! 菌落數量 培養皿上有綠的,有藍的,還有粉色的,很多很多!!每一個菌落都是由一個細菌不斷分裂長成一個菌落,當稀釋倍數越大,菌落就越來越少,計算菌數時,要選菌落數25-250的來計算,計算方式:(菌落數×稀釋倍數×10)即可得到菌數(CFU/ml)(CFU, colony forming unit)。舉例來說,假設稀釋倍數10的負3次方那盤菌落數60顆,當初加菌液0.1ml去塗盤,所以原菌數為60×1000×10=600000(CFU/ml)…我們挑了一些菌落數適當的稀釋倍數來做觀察和計算。 菌落形態觀察 我們使用學校的解剖顯微鏡來觀察菌落。都是小水珠!!我們試圖尋找那些藍點、綠點,但顯微鏡底下看起來有色差,所以還是找不太到。老師好不容易借到一台好一點的高級相機,能夠把這些菌落拍下來。菌落外觀有的是圓形光滑,有的是根狀。
後記 但礙於時間與實驗設備,很可惜無法再做二階段的測試觀察,不過,第一次自己把菌養出來已經讓人很驚奇了,也知道原來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有那麼多眉眉角角,真是不容易啊,不過也很有成就感,希望以後有機會能繼續研究下去。雖然我們無法得知那是什麼菌,老師說,要知道一隻菌的身分,得先養菌液抽DNA,再跑16sPCR,之後再經一連串過程才能送定序,從Database裡去比對。但是光觀察各式各樣菌落外觀已讓人目不暇給,夠我們忙了! |
||||||||||||||||||||||||||||||||||||||||||||
(C)彰化縣秀水國民中學 當我們臭在一起小隊 製作 圖片若有引用皆有標上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