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塑生活的先驅者-洪平珊
從澳洲回臺灣前,洪平珊問朋友們是否想要澳洲的竹牙刷,沒想到很多朋友都想要。回到臺灣後,她發現其他人也想要嘗試,心想不如就來開一家店,從竹牙刷開始,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無塑生活實驗。「小事生活現在賣的產品,都是我用過覺得不錯,但是比較不容易找到的產品。」 去菜市場買菜自備購物袋裝菜、帶保鮮盒裝肉;但去麵包店買麵包,她還是覺得有點麻煩,「為了很輕的麵包,我要帶一個超重的玻璃盒去。」她恰好看到新聞介紹蜂蠟保鮮膜,與塑膠製保鮮膜大不相同,「主要的原理是在有機棉布塗上蜂蠟,經過處理具有密封的效果,可以包覆容器,或直接包食物。」原理很簡單,但臺灣居然沒有,於是她積極聯繫取得了蜂蠟保鮮膜的臺灣代理。然而,小事生活一年半來的經驗,讓洪平珊認為若只強調產品的販售,把銷售額等同於顧客對產品理念的認同感,這是本末倒置的。小事生活接下來會透過手做編織等課程,分享無塑生活的概念,開啟大家對生活樣貌的思考,審視自己的內心,嘗試找到真正必要的需求,從源頭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量。
竹製吸管
|
木製生活用具
|
竹製牙刷
攝影者::蔡佳蒨 老師
|
巴里島雙姊妹以行動 捍衛家鄉-威森姊妹
玫拉蒂.威森(Melati Wijsen)與伊莎貝.威森( Isabel Wijsen)姐妹來自峇里島,於二○一三年還是十二歲和十歲的稚齡時,受到全球其他地區類似舉措的激勵,發起了「塑膠袋再見」(Bye Bye Plastic Bags)的運動,得到全球性的支持,最近還成功地讓當地主政者承諾要於二○一八年前執行禁令。兩個小姐妹日前上Ted演說平台,與大眾分享這段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的生命歷程,以及背後的意義。
對威森姐妹而言,峇里島向來是眾神之島、綠色天堂,曾幾何時,它被每天製造出的大量塑膠垃圾所淹沒,變成垃圾島。這不僅讓它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讓身為當地人的她們備感焦慮,尤其是得知多數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塑膠袋不是被燒掉、丟棄,就是經由下水道流入河裡,最後到海洋。
兩個姐妹就讀於峇里島的綠色學校(Green School)。他們在課堂上認識了一些世上有影響力的「重量級」人物。威森姐妹把家鄉所面臨的問題一一攤出來檢視,最後「塑膠垃圾」問題浮出檯面。有些地方甚至已拒用塑膠袋,如夏威夷、盧安達、奧克蘭和都柏林。受到這些地區先見之明的影響,玫拉蒂和伊莎貝的「再見塑膠袋」運動於焉誕生。從運動中,兩姐妹深感收穫滿滿,學到不少功課。她們細數如下:
◎功課一:團結力量大
威森姐妹發現單打獨鬥是不行的。於是,她們招兵買馬,從島上的國際和地方學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再見塑膠袋運動團隊」,一起從多種管道,讓人們察覺市場、節慶場上和海灘清理的重要性。此外,還發放塑膠袋的替代品,如用回收新聞紙或百分百有機材料做的袋子,這些都是島上民眾的創意產物。
◎功課二:體制外思考
威森姐妹曾向峇里島當局發出「禁用塑膠袋」的訴求,可惜失敗了。於是她們靈機一動,想到「如果有一百萬個連署,當局就不會置之不理了吧?」但要從哪裡取得此龐大數量的連署?後來有人提到每年有一千六百萬的旅客過境峇里島,此提醒燃起她們心中一線希望。
◎功課三:堅持到最後
威森姐妹衝到機場後,得通過層層關卡,找到有力的主事者助她們一臂之力,拿到一百萬個連署。一開始,她們四處碰壁,機場人員對孩子所肩負的任務置若罔聞。但經過多日的等待和不斷叩門,她們找到機場的商務經理,在向對方發表一場「塑膠袋峇里島」的演說後,對方答應幫忙收集觀光客和移民的連署。
◎功課四:需各界支持
除了學生和商務經理,威森姐妹發現她們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名人的擁護。拜綠色學校的魅力之賜,兩姐妹接觸到一群名流。可惜的是,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不能為請願連署,但答應幫忙傳話,現在她們與聯合國密切合作。保育人士珍古德則啟發她們正視人際組織網的力量,她們因此加入了許多有力的社會組織,包括國際扶輪社。
在取得師長們的同意和營養師的建議後,威森姐妹為了求見峇里省長,向他提出禁用塑膠袋的訴求,進行了一場從日出到日落的絕食抗議。期間,她們運用社群力量支持她們的行動。絕食第二天,警方開始登門拜訪;兩姐妹還一度擔心會坐牢,沒想到,她們很快地見到省長本人。省長對兩姐妹願意關心峇里島環境的行動深表支持與感謝,並承諾峇里島將於二○一八年前全面禁用塑膠袋。
威森姐妹的行動結果讓她們引以為豪,但最讓她們振奮的是,發現自己當個孩子也有不凡的力量。縱使沒有任何的周延計畫、實質策略,只是希望塑膠袋不再汙染她們美麗的家園,但單憑一個簡單的環保念頭和一群朋友的幫忙,她們最後達成訴求,發揮影響力。
讀後心得:
我們這組不塑之客的年紀與兩姊妹相仿,即使是像威森姐妹和特瑞里那樣,都能在環保和動保問題上發揮影響力,相信我們也有力量慢慢影響周圍的人,讓大家都能養成減塑的好習慣,能不能做,存乎一心而已。
對威森姐妹而言,峇里島向來是眾神之島、綠色天堂,曾幾何時,它被每天製造出的大量塑膠垃圾所淹沒,變成垃圾島。這不僅讓它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讓身為當地人的她們備感焦慮,尤其是得知多數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塑膠袋不是被燒掉、丟棄,就是經由下水道流入河裡,最後到海洋。
兩個姐妹就讀於峇里島的綠色學校(Green School)。他們在課堂上認識了一些世上有影響力的「重量級」人物。威森姐妹把家鄉所面臨的問題一一攤出來檢視,最後「塑膠垃圾」問題浮出檯面。有些地方甚至已拒用塑膠袋,如夏威夷、盧安達、奧克蘭和都柏林。受到這些地區先見之明的影響,玫拉蒂和伊莎貝的「再見塑膠袋」運動於焉誕生。從運動中,兩姐妹深感收穫滿滿,學到不少功課。她們細數如下:
◎功課一:團結力量大
威森姐妹發現單打獨鬥是不行的。於是,她們招兵買馬,從島上的國際和地方學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再見塑膠袋運動團隊」,一起從多種管道,讓人們察覺市場、節慶場上和海灘清理的重要性。此外,還發放塑膠袋的替代品,如用回收新聞紙或百分百有機材料做的袋子,這些都是島上民眾的創意產物。
◎功課二:體制外思考
威森姐妹曾向峇里島當局發出「禁用塑膠袋」的訴求,可惜失敗了。於是她們靈機一動,想到「如果有一百萬個連署,當局就不會置之不理了吧?」但要從哪裡取得此龐大數量的連署?後來有人提到每年有一千六百萬的旅客過境峇里島,此提醒燃起她們心中一線希望。
◎功課三:堅持到最後
威森姐妹衝到機場後,得通過層層關卡,找到有力的主事者助她們一臂之力,拿到一百萬個連署。一開始,她們四處碰壁,機場人員對孩子所肩負的任務置若罔聞。但經過多日的等待和不斷叩門,她們找到機場的商務經理,在向對方發表一場「塑膠袋峇里島」的演說後,對方答應幫忙收集觀光客和移民的連署。
◎功課四:需各界支持
除了學生和商務經理,威森姐妹發現她們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名人的擁護。拜綠色學校的魅力之賜,兩姐妹接觸到一群名流。可惜的是,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不能為請願連署,但答應幫忙傳話,現在她們與聯合國密切合作。保育人士珍古德則啟發她們正視人際組織網的力量,她們因此加入了許多有力的社會組織,包括國際扶輪社。
在取得師長們的同意和營養師的建議後,威森姐妹為了求見峇里省長,向他提出禁用塑膠袋的訴求,進行了一場從日出到日落的絕食抗議。期間,她們運用社群力量支持她們的行動。絕食第二天,警方開始登門拜訪;兩姐妹還一度擔心會坐牢,沒想到,她們很快地見到省長本人。省長對兩姐妹願意關心峇里島環境的行動深表支持與感謝,並承諾峇里島將於二○一八年前全面禁用塑膠袋。
威森姐妹的行動結果讓她們引以為豪,但最讓她們振奮的是,發現自己當個孩子也有不凡的力量。縱使沒有任何的周延計畫、實質策略,只是希望塑膠袋不再汙染她們美麗的家園,但單憑一個簡單的環保念頭和一群朋友的幫忙,她們最後達成訴求,發揮影響力。
讀後心得:
我們這組不塑之客的年紀與兩姊妹相仿,即使是像威森姐妹和特瑞里那樣,都能在環保和動保問題上發揮影響力,相信我們也有力量慢慢影響周圍的人,讓大家都能養成減塑的好習慣,能不能做,存乎一心而已。
照片翻拍自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