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紀元前的新石器時代,「稻米」就已經大量種植在中國了,當時的人利用稻米容易儲藏和利用的特性開始嘗試用石杵、石舂(ㄔㄨㄥ)摏(ㄔㄨㄥ)搗米粒,希望能製出米粒或粉來當作主食。米食文化在中國真正興起是在周朝以及漢朝,當時米食已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主食了。

中國

在漢唐盛世的時候,中國的米食文化開始影響周遭國家的飲食習慣,因此東方人的飲食習慣變成以米食為中心。
在同個時代西方人則是以麵食為主,主要的原因是歐洲的文化發源區生產小麥。在歐洲只有一小部分的地方在生產米,例如南歐,所以當地的人民大多還是以麥類為主。而美國,因為地處溫帶,所以美國的小麥產量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台灣地區因為氣候高溫多雨,所以是稻米的主要產區。早期的台灣人都以番薯和米為主食。

韓國

韓國傳統社會的歲時祭儀主要環繞著陰曆以及農事的過程來舉行。而與飯緊密連結的家庭儀式就是一年至少三次的祭祀,主要的祭祀對象是父系的祖先們,因為飯連結的祭祀活動,不斷的強化了父系與父權社會的結構。他們在新年時要吃年糕湯,祭祖時除了米飯,也會用年糕湯代替。有喜慶的時候會與鄰居、村人分享糕。復活節、聖誕節在他們的教會也會準備糕為禮物和點心。對他們來說,米做成的糕,是用來連結社會關係最重要的象徵性食品之一。米除了是韓國人的主食,也是他們許多文化上的象徵符碼,延續、再製了傳統以及社會結構。

日本

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是以米為主食,日本除了白米飯以外,以米做成的食物還有茶泡飯、御飯糰、蓋碗飯、鰻魚飯;咖哩飯也逐漸受歡迎,種類非常多,導致咖哩的口味分成印度系和日本系。
在日本米食中最有名的是壽司。大多數日本人都認為壽司是在十七世紀的江戶時代由一位京都醫生,「松本善甫」所發明的。另一說是中國古籍的《爾雅》與《說文解字》中皆有「鮨」和「鮓」這兩個漢字,因此也有人認為壽司是中國人所發明的,日後再傳到日本。還有一派日本學者認為,壽司不是漢民族的產物,而是來自雲南省、越南、寮國一帶少數民族的產物,後來才輾轉傳入日本。

印度

印度產稻的歷史非常悠久,總人口中約有百分之六十五是以稻米為主食,由於印度的溫和氣候很適合水稻生產,因此使該國成為了最大的水稻栽培區,稻米的生產量僅次於中國,在西孟加拉邦、北方邦、中央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都以產稻為主要經濟。印度的稻米之王稱為「印度香米」,出產於印巴交界地區,特色是形狀細長,具有濃郁的米香。

泰國

東南亞是全球主要米倉,特別是泰國。農產品是泰國的主要出口品,其中以稻米更是遠近馳名,而著名的泰國茉莉香米也被認為是泰國的民族驕傲。
農業是泰國的根,根據農業部的統計,目前泰國的農地多達一億三千萬公頃,其中最主要的作物就是稻米,泰國政府除了繼續擴增稻米的種植面積,更在2005年成立了國家稻米辦公室,專門負責研究泰國米的改良與宣傳,提高稻米產量,其中最知名的有:茉莉香米、巴吞香米與有機米。泰國主要產的稻米都是屬於長粒形,有點類似西班牙的米,以及台灣的在來米(細長形)。

越南

越南盛產稻米,越南人以米為主食,加上地緣關係,越南人飲食受到中國米食文化影響深,發展出一些獨特的米餚。而除米糕、米粉之外,用「米紙」包餡生食的〈越南生春捲〉與〈越南炸春捲〉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越南美食。越南美食傳承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基因,並融合了中國、泰國、馬來西亞與法國的飲食文化。而越南菜的烹飪手法以蒸、烤、燜與涼拌為主,並擅於運用青檸檬、香草、香菜、魚露等各式天然佐料為菜餚提味增香。而「生、鮮、淡、酸」與「少油、清爽」的越南菜,更兼具美味與健康概念,這些年來並以「亞洲新料理」的姿態,繼泰國菜之後也成為國際食壇頗受推崇的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