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計劃相關資訊 / 專題研究計劃總覽 / 專題研究計劃要素 / 貢獻度說明 / 回首頁
 
主要食材:豆花
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晉語稱作老豆腐,(註:官話中老豆腐 北豆腐),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在嶺南通常加入糖水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兒),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使用鹽鹵凝固,南方及晉語區則多使用石膏。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至少有三種不同說法:
1. 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2. 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3. 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的是「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而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豆花主要分為甜、鹹兩種吃法。一般來說,甜食主要分佈於華南、香港及台灣,後者則為中國北方。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區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水食用,或者黃糖都可以。夏天通常將豆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湯圓一起食用。比較特別的有豆漿豆花-將糖水改成豆漿。

豆花原料很容易得到,僅有黃豆、水及凝固劑三種。又由於臺灣產黃豆汁液較少,故台灣豆花用豆多半由美國及巴西進口。水的多寡是影響濃淡要素;而凝固劑常為石膏、鹽滷,還有人使用海菜粉。通常台灣及華南使用石膏故豆花較軟,北方則相反。 鹽滷是海水精鍊後的產物,不同於一般的食用鹽,在日本是健康食品的代表。 燒石膏學名是Gypsum,英文名是Fibrosum 或calcium sulfate 。熟石膏的化學成分是 CaSO4天然硫酸鈣。生石膏的化學成分是 CaSO4.2H2O, 帶有水分子, 呈半透明狀, 若買到的是生石膏粉,可以炒過或用微波加熱去除水分子即可。
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

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也稱「點鹵」(成語「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即從此得來)。意即需將少量(某些做法僅數滴)凝固劑沖入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洋菜、食用膠、海藻抽取物,此類所製成的豆花,加熱會融解成液態的豆漿,但製作容易故被廣泛使用。食用石膏、鹽滷,此類所製成的豆花,加熱不會融解,故市售的熱豆花使用此類的凝固劑。在台灣提供專業豆花凝固劑市售風評較佳者為【經典豆花】,分別有食用石膏及鹽滷配製的凝固劑供製作者選擇。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1%86%E8%8A%B1


搭配食材1:花生

花生(學名:Arachis hypogaea;英名:Peanut)又稱落花生、地豆、長生果。客家話以及粵西地區稱為番豆。
閩南話稱為土豆,中國早年以及日本稱其落花生,俗稱唐人豆或南京豆,歐洲一些國家稱它為中國堅果。 花生是雙子葉植物綱,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稱植物花生的種子為花生。花生莖上開花,開花處落入泥土裡結出花生果。亦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屬的1種,俗稱花生和黃花生。該屬約20餘種。

一般認為,花生原產秘魯和巴西,在秘魯沿海地帶史前廢墟中發現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7600年前。在哥倫布遠航時期,航海家將花生莢果帶至西班牙,在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通史》中記載花生的西班牙語為「瑪尼」,之後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同時,也有部分表明,中國也有可能是花生原產地之一。

1958年的浙江吳興錢山洋原始社會遺址中,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測定灶坑年代距今4700±100年[2]。1961年,江西修水縣山背地區原始社會遺址中再次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此外廣西、雲南、江西等地也曾報告過於花生形態極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經西安文保中心專家確認,距今2100年前的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作物裡,已經出現了花生。 中國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形如香芋,蔓生」、「花開亦落地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元朝人賈銘入的《飲食須知》載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兒多吃,滯氣難消」 ,「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莢,子如蓮肉,同生黃瓜及鴨蛋食,往往殺人,多食令精寒陽萎」 。

明朝人蘭茂的《滇南本草》亦有花生的記載。然而現今廣泛種植者,則為南美引進無疑。 到明末清初,中國沿海地區花生種植較為普遍,多次從南美洲引種花生品種,最近一次為1887年,《慈黔縣誌》記載:「落花生,按縣境種最廣,近有一種自東洋至,粒較大,尤堅脆」,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珍貴之物,尋常人很難吃到。歐洲曾從中國引種花生,因此歐洲部分地區仍稱之為「中國堅果」。

剛果布朗氏在1818年的《剛果植物志》中稱「花生是由中國傳入印度、錫蘭及馬來群島,爾後傳入非洲的。」 花生的種子含豐富的脂肪(約50%)和蛋白質(24-36%)蛋白質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幾種胺基酸,故營養價值甚高,可直接作為食物,或提取食用油。榨油後的麩餅,為良好的家畜飼料及農作物的優質肥料。此外花生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能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素。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A%B1%E7%94%9F


搭配食材2:粉圓(珍珠)
粉圓(Tapioca ball),又稱珍珠、波霸,是許多台灣的珍珠奶茶等甜品的原料之一,主要成份為澱粉,通常由太白粉,即木薯(樹薯,Cassava)的木(樹)薯粉(Tapioca),也有以地瓜粉、馬鈴薯粉等或果凍者所製成的直徑5~10公釐(mm)的澱粉球,並添上水、糖及香料,其顏色、口感依成分不同而不同。 粉圓早期的顏色是白色,現今較常見的黑色一般稱為珍珠粉圓,是廠商將焦糖加入了粉圓之中,並以此增加黑糖的甜味並且受到大家的喜愛。在其他國家則流行彩色粉圓。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2%89%E5%9C%93

搭配食材3:紅豆
紅豆是豆科豇豆屬植物,為常見食材之一。關於一種又名相思子或相思豆的豆科相思子屬有毒植物,在中國文學中常被作為思念的象徵;紅豆(學名:Vigna angularis)是豆科植物,為常見的食材之一。亦被稱為小豆、赤豆。近親有赤小豆,用途不同。赤小豆主要用於中藥材,常與紅豆混用,然而赤小豆藥效較佳。

在常溫之下,紅豆沉於清水中,一天之後便會發芽,再移至淺泥中生長。 早期是栽植於山地區域,面積僅百餘公頃。自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外銷日本成功後,栽植面積遽增,多集中於高屏地區。最高產時期面積,為民國67年(西元1978年)栽植面積高達19,600公頃,爾後受中國紅豆外銷日本的影響,台灣紅豆外銷量日趨減少,至今已無外銷。目前栽植面積已縮減至約5,000~6,000公頃,主要以供應當地市場為主。

雲嘉南地區: 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60年(西元1971年)時,進行了「紅豆品種適應性試驗」,又於民國77年(西元1988年)進行了「品種試驗與示範」,在其總結出試驗結果,突顯出其秋作之紅豆產量與品質,已不遜於當時高屏地區所栽植出的標準。且由於受到契作之保障,其銷售情況良好,並未有滯銷之慮。在改良場與當地各農會積極的輔導下,紅豆在雲嘉南地區,逐漸受到當地農友的重視,直至今日,其栽植面積約達當地半數的契作面積。

在王維詩作《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中,「紅豆」是指雞母珠(Abrus precatorius,又名相思子、相思豆,故有相思之意。),然而其含有毒蛋白,不可誤食;雖然雞母珠亦是一些中醫師治癌的中草藥方,以及抗癌藥物的提煉對象。「紅豆」有時指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na),其種子有毒。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85%E8%B1%86

搭配食材4:蜜豆
豌豆(學名:Pisum sativum)是豆科豌豆屬一年生或二年生攀緣草本植物。圓身的又稱蜜糖豆或蜜豆,扁身的稱為青豆、荷蘭豆、小寒豆、淮豆、麻豆、青小豆、留豆、金豆、回回豆、麥豌豆、麥豆、畢豆、麻累、國豆等。青豆仁指這種植物豆莢中小的碧綠渾圓的種子,可食用。豌豆的豆莢在許多地區中可以作為蔬菜烹制。

一年或兩年生纏繞草本,高90—180厘米,全體無毛。偶數羽狀複葉,頂端卷鬚,托葉呈卵形。花白色或紫紅色、單生或1—3朵排列成總狀腋生,花柱內側有鬚毛,閉花授粉,花瓣蝴蝶形。莢果長橢圓形或扁形,根據內部有無內層革質膜及其厚度分為軟莢及硬莢。種子可呈圓形圓柱形、橢圓、扁圓、凹圓形,每莢2—10顆,多為青綠色,也有黃白、紅、玫瑰、褐、黑等顏色的品種。可根據表皮分為皺皮及圓粒,干後變為黃色。根上生長著大量側根,主根、側根均有根瘤。因其性狀多樣且為閉花授粉,孟德爾將其作為遺傳因子實驗的作物。

豌豆原先起源於地中海及西亞一帶,現在則遍布世界各地。能夠在貧瘠土地中生長,喜歡涼濕氣候,春播在2月中旬左右,秋播在10月中旬為宜。可與玉米、桑樹、果樹、煙草等多種作物套種,但不宜連續在同一地點栽培。播種前需要用冷水浸泡種子,施加氮肥有利於莖葉生長,促進豌豆苗繁茂,結莢時尤其需要澆水。當植株高度達到30厘米左右即可搭架供其攀爬。花期時容易發生霜霉病、角斑病、豌豆花葉病。蟲害有蚜蟲、潛葉蠅、豌豆象等。收穫時一般分批多次採摘。食豆品種的產量可達每公頃3.2噸干豆,食莢品種可達每公頃16噸鮮莢,專用食苗品種可多次收穫,累計產量可達每公頃12.8噸嫩梢。

豌豆是一種常見的豆類食品,其種子味道鮮甜,可單獨烹制也可與其他食材搭配烹飪,還可做成罐頭食用。浸泡搗爛後種子作為豌豆泥可用來制豌豆糕、豌豆餅。油炸後的豌豆種可作為休閒食品,干後的種子也可製作澱粉。當豆莢不含內層革質膜時則為軟莢豌豆,其豆莢可食用,豆莢口感鮮甜爽脆,也有專門培育用來食用豆莢的食莢豌豆品種。豌豆幼苗也可採摘食用,稱為「豌豆尖」,因其蔓延的形狀,它在有些地方被稱作「龍鬚菜」。莖葉也可用作牲畜飼料。由於花朵美麗,也可被種植來作觀賞。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C%9C%E8%B1%86

搭配食材5:薏仁
薏仁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系強大,宿根。稈直立粗壯,有分枝;葉線狀披針形,中脈粗厚;單性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雌小穗位於花序基部,外包以念珠狀總苞,雄小穗無柄或具柄,數叢,排列在花序上部,呈穗狀;穎果橢圓形淡褐色,有光澤。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澇。 薏仁(學名:Coix lacryma-jobi),別名:草黍子(東北)、川穀,六穀子(四川),菩提珠(江蘇),草珠子(山東),苡米(福建),薏仁米,溝子米。屬禾本科薏苡屬。中國分布較廣,日本亦產。 薏仁又稱米仁,含澱粉,供食用或釀酒。中醫學上用根和種仁入藥,性微寒、味甘,功能清熱利濕、健脾,主治水腫腳氣、風濕、泄瀉、腸癰、肺癰等,炒用補益肺脾,多用治關節炎、扁平疣;根具有清熱、利尿等功效,近用治肝炎、腎炎等症。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6%8F%E4%BB%81

搭配食材6:芋圓、地瓜圓
芋圓是一種甜點。以地瓜或芋頭蒸熟後壓成泥,加上地瓜粉及水拌勻成糰,搓揉成長條形再切成小塊,放入沸水中煮至浮起撈出即成地瓜圓。芋頭泥則照地瓜泥的做法做成芋圓。加入地瓜粉較Q,改用太白粉則較軟。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A%8B%E5%9C%93

搭配食材7:蓮子
蓮子是蓮屬植物,特別是荷花的種子,常見於東亞各國的菜式中,也是一種中草藥。可以用來製作蓮蓉,通常以乾燥品形式出售,鮮貨可作小吃。剛採下的蓮子外有一層種皮,兩片淡黃色子葉中間有苦味很重、稱為蓮芯的綠色胚芽。蓮芯性寒,也可以入藥或泡茶用。市售的乾品通常已經除去外皮,而蓮芯也多除去,但也有保留的。在合適條件下,不去除種皮的蓮子可以處於休眠狀態,存放很久也能發芽。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3%AE%E5%AD%90

搭配食材8:雪耳
銀耳(學名:Tremella fuciformis),又稱白木耳,雪耳,是銀耳科銀耳屬植物銀耳的子實體,是的一種食用菌。子實體為白色或帶黃色,半透明,呈雞冠狀,有平滑柔軟的膠質皺襞,扁薄捲縮如葉狀的瓣片,寄生於朽腐的樹木上。4至9月間採收,5月與8月為盛產期。銀耳在使用前需要泡發。 中國的四川、貴州、福建、江蘇、浙江等地區是銀耳的主要生產地區。銀耳味甘、淡、性平,具有滋陰潤肺、益氣和血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銀耳含有多糖類物質,對預防衰老有所幫助。銀耳的主要成份為10%植物性膠質蛋白質、70%的礦物質,其中又以鈣質含量最高。也是因為銀耳含豐富的膠質,所以也有一說是「有錢人吃燕窩,沒錢人吃白木耳」。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6%9C%A8%E8%80%B3

搭配食材9:綠豆
綠豆(學名:Vigna radiata)是一種豆科、蝶形花亞科豇豆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度20-150厘米。莖截面圓形,幼莖紫色或綠色,成熟莖灰黃或褐色。主根不發達,側根多而細長,根上有根瘤。葉卵圓或闊卵圓形,子葉出土後枯死,兩片單葉上生三出複葉,葉片長6-12厘米,寬5-10厘米。莖分支多,根據形態可分為直立叢生型、半蔓生型、蔓生型。總狀花序,花黃色,生於葉腋和頂端,每花梗上有10-25朵花,自花授粉。果實為細長圓筒形或扁圓筒形的莢果,一般每株30-50個。莢果長5-10厘米,寬0.4-0.6厘米,內有12-14粒隔膜隔開的種子,種子有綠、黃、褐、藍等顏色,可呈圓柱形或球形。

原產印度、緬甸地區。現在東亞各國普遍種植,非洲、歐洲、美國也有少量種植,中國、緬甸等國是主要的綠豆出口國。綠豆屬於喜熱,短日照作物;可以在春(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夏(6月中、下旬)播種。生長周期約為70至110天。優良品種的畝產約為150千克左右。因為綠豆耐蔭性,同時綠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因此綠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常常可以和其他作物套種,如玉米、穀物、芝麻等。綠豆在種植過程中主要蟲害為綠豆象、蚜蟲、粘蟲和草地螟等[3]。主要病害有鏽病、葉斑病、霜霉病等。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6%A0%E8%B1%86

搭配食材10:豆漿
豆漿,亦稱豆奶。閩南語、日語稱豆乳。是一種以黃豆(或黑豆)為原料製作的飲料。豆奶也可指豆漿加奶的飲品。最早的豆漿紀錄是在一塊中國出土的石板上,石板製作年份約為公元25至220年,上面刻有古代廚房中正在製作豆漿的情況。於公元82年撰寫的《論行》的一個章節中亦有提到製作豆漿的師傅害怕行雷會破壞他們的產品。中國傳統一般相信豆漿的起源是1900多年前西漢孝子淮南王劉安於母親患病期間,每日用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給母親飲用,劉母之病遂逐漸好轉,豆漿也隨之傳入民間。

實際上此說法並無任何歷史支持,公元1578年成書的《本草綱目》記載:「豆漿,利氣下水,制諸風熱,解諸毒」,「豆漿性平味甘」。但亦只有說明劉安發明了豆腐而非豆漿。而早於10世紀,宋朝的朱熹所著的豆腐詩中亦有提到劉安製作豆腐。中外人士把豆漿一拼列為劉安的發明主因是豆腐的製作是需要使用豆漿的。但亦有人提出製作豆腐也能使用煮黃豆的湯而非過濾了的豆漿,在古代這濃湯亦被稱為豆漿。南韓有人質疑豆漿的起源非來自中國,其學者認為10世紀之前的中國並無製作豆漿的紀錄,豆漿應為中國以北的民族所發明。而南韓三育食品在日本銷售的產品上標注南韓為豆漿起源引起中國的不滿。但南韓的百科全書Naver則有清楚說明南韓在1973年才引進豆漿。

目前中國傳統認為劉安患病卻又想嚐黃豆的老母親製作豆漿以及豆腐,豆腐於明朝的作家筆中都指為劉安所發明。本草綱目及戒庵老人漫筆都有記載,而宋朝豆腐詩亦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的說法。《行神研究》引《綺翁憶梅庵雜記》記豆腐業淮南王劉安云:「相傳農曆九月十五日,為淮南王劉安誕辰,內地豆腐業者均於本日舉行之公祭,祭畢聚餐。」劉安為西漢人,具辯才,善屬文,好讀書鼓琴,天下方術之士多歸之,在其在發明豆腐時,蜀人名曰「黎祈」,故陸游詩有「洗釜煮黎祈」句,惟何時名為豆腐,則不可考。

不過 亦有中國傳說和劉安發明豆漿的說法有衝突,現代學者李喬寫於」中國行業神一書」認為劉安與很多素食和尚居住,豆漿和豆腐的製作都應該是出自和尚的教導。亦或是當時鍊製仙丹的道士製作給劉安後,劉安把製作法發揚光大。但中國的民間豆類加工行業還是把劉安奉為豆腐之神而把他的神像置於工作間。

另一個傳說出於《金華地方風俗志》和《中國風俗故事集》認為戰國時代燕大將樂毅因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樂毅就把黃豆磨成豆漿,把鹽鹵灑進豆漿,結果成了豆腐。又說醫生開了石膏,樂毅把石膏放進豆漿,結果做出的豆腐比放鹽鹵更好。但這兩本書都只是提及這說法是地方的豆腐師傅口傳的故事,並無引用更加明確的歷史證明。

把黃豆放在水中浸泡約3至8個小時,黃豆泡發後呈橢球狀,然後將黃豆磨碎或用粉碎機打碎,接著用紗布將豆渣分離,即得到生豆漿。將生豆漿加水燒開,持續5至10分鐘,即可食用。生豆漿必須完全煮沸,以破壞會引發過敏的黃豆皂鹼。榨豆漿得到的副產品豆渣也可食用。現在亦有使用無需過濾的高速研磨加工法,因為無需過濾殘渣,而令到大豆的纖維得以保存。生豆漿也用來製作豆腐。豆漿有多種食用方法。不加任何調料的為「白漿」(又名「清漿」),加糖的為「甜漿」;豆漿極富營養和保健價值,富含蛋白質和鈣、磷、鐵、鋅等幾十種礦物質以及維他命A、維他命B等多種維生素。

豆奶蛋白質含量比牛奶還要高,另外豆奶中還含有大豆皂甙、異黃酮、卵磷脂等有防癌健腦意義的特殊保健因子。又因為豆漿不含乳糖,對於乳糖不耐症的人士不會產生副作用,也是價廉物美的蛋白質來源。但豆漿的鈣含量較低,一般只有同等劑量牛奶的三十份之一。一些學者認為,適當的喝豆漿能夠強身健體、防止衰老,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腦中風、支氣管炎、老年癡呆、便祕、肥胖等疾病具有輔助功效。因為富含植物性蛋白質,所以痛風或高嘌呤(普林)的患者應節制食用。因為市售的豆漿大多會加大量的糖,來改善其口感,所以糖尿病的患者應節制食。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1%86%E6%B5%86

夏季食材:仙草
仙草(中國大陸、台灣、馬新稱作仙草, 港澳稱作凉粉草)(學名:Mesona chinensis),又名仙人草、仙人凍、薪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為藥食兩用植物。 仙草名稱首見於中國藥植圖鑑,在「職方典」稱之為仙人草。又稱為田草、洗草、仙草凍、仙草乾、仙草舅,泰雅人稱Supurekku,排灣族稱ryarikan,英文名稱為Mesona或Chinese mesona。仙草名稱之由來有三個仙風道古的傳說:
* 第一個傳說:由於少量的仙草乾莖葉加水熬煮後,其濾汁加入少量的澱粉就能變成大量的仙草凍,古時候的人認為這種草具有由少變多的特異功能,只有仙人才能享有,因此推斷這種草應是仙人特別恩賜與人們的草,所以將它稱為仙人草。
* 第二個傳說:在古代交通不便,出入均靠雙腿,天熱趕路容易中暑生病,有些善心人士將這種具有特殊香味的草類植物,曬乾熬煮成茶,施予中暑之路人飲用後,身體很快復原,這些路人認為這種具有神效的草應是仙人所賜予的,因此將這些能治病的草稱為「仙人草」。
* 第三個傳說:福建有人採集草藥醫治中暑的母親時自己也中暑,醒來後發現天然形成的仙草凍,便採集仙草治好了母親的病。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仙草為一年生草本,高15-100cm。
* 枝幹葉:莖上部直立,下部伏地,四稜形,被脫落的長柔毛或細剛毛。葉對生;葉柄長2-15mm,被柔毛;葉片狹卵形或寬卵圓形,長2-5cm,寬0.8-2.8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邊緣具鋸齒,兩面被細剛毛或柔毛。
* 花:花期7~10月,輪傘花序多花,組成總狀花序,頂生或生於側枝,花序長2-10cm;苞片圓形或菱狀卵圓形,具尾狀突尖;花萼鐘形,長2-2.5mm,密被疏柔毛,上唇3裂,中裂片特大,先端尖,下唇全緣,偶有微缺;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長約3mm,外被微柔毛,上唇寬大,具4齒,2側齒較高,中央2齒不明顯,下唇全緣,舟狀;雄蕊4,前對較長,後對花絲基部具齒狀附屬器,其上被硬毛,花藥匯合成一室;子房4裂,花柱較長,柱頭2淺裂。
* 果:果期8~11月,小堅果長圓形,黑色。
生於坡地、溝谷的小雜草叢中。台灣在中北部有大量栽培在果園的果樹下。 以扦插繁殖為主,喜歡陰涼潮濕稍冷的環境但不耐低溫,育苗須注意保溫的問題。仙草性喜潮濕,生育期間應保持濕潤以利生長。但淹水會導致葉片落,甚致腐爛,因此在7至9月間之颱風豪雨期,應注意排水。甘、淡,性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暑,解毒。 主治中暑,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感冒,黃疸,急性腎炎,糖尿病,泄瀉,痢疾,燒燙傷,丹毒,梅毒,漆過敏。 用量15~60克。
以上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99%E8%8D%89

獨一無二:海燕窩
由老闆自己研發以雪耳、蓮子、紅棗、海藻熬煮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