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州鄉民謠」
民謠是先人生活流傳下來的結晶。臺灣各地都有傳統民謠,屏東的滿州是民謠的故鄉,滿州民謠是臺灣家喻戶曉,最為知名的民謠。奇特的地理位置及氣候造就出特有的人文風貌。尤其是『思想起』是觸動許多人心弦的民謠。滿州是民謠的故鄉,位於台灣最南端,三面環海、一面臨山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滿州在早期與外界的往來多半仰賴行船渡海,一直到近代,才開闢便利的公路與外界相通。因為長期閉戶自立,沒有受到外界太大的影響,因此當福佬民歌在其他地方逐漸式微的今天,在恆春,依然可以聽到滿州民謠的歌聲。然而不同於其他民謠的固定譜式及唱腔,因其自由的唱腔與彈性的填詞,更能表現不同歌手的不同特質,使滿州民謠能隨著時代背景不同、心境不同而有推陳出新的表現,這也是它為何能如活水源源不絕的一直為後世傳唱下去的最大原因.........<閱讀全文> |
「羅峰寺」
滿州鄉羅峰寺位於滿州鄉永靖村是全鄉的信仰中心,其盛事為『五朝齋醮暨八保祭典』,此盛事往往打破各村之間因為政治或利益所造成的隔閡,進而動員全鄉。滿州鄉各個村落以前稱之為「保」,「八保」就是指現在滿州鄉的八個村落!羅峰寺主祀南海觀世音菩薩,有關菩薩金身之來源及本寺沿革,口耳相傳約在清朝咸豐中年,有琅嶠(即今之恆春)地方猴洞蕃人,偶然在大板埒(即今恆春鎮南灣里)海漧,拾得木雕觀音像一尊,同行者互相爭奪,拾得人為了避免糾紛,奉佛像避居於舊厝山(今滿州鄉永靖村)山腳下,仍難免去糾紛之苦,不得已再遷住於比較高崗之後壁陵山腳下,因為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出入的人民,為防搶事先作準備。後來爭端平息,觀音媽亦漸顯靈,拜問疾苦者日益加多,從此靈威日顯,不只內 山,即恆春地區之善男信女來參拜者也日益增加,遂成為名鎮一方的觀音媽壇.........<閱讀全文> |
「敬聖亭」
漢人遷入滿州鄉後生活風俗習慣依中國傳統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利用寫字及閱讀書籍之習慣,並督促子孫讀書識字,盼其光宗耀祖。因此對文字特別重視,對於廢棄的字紙或書籍,大部分都送到附近的廟宇所設置的香爐燒掉。明治37年(1904)滿州村及附近的村落為了處理廢棄的字紙及書籍,籌備資金於村外興建敬聖亭,每日上午由義工扛二只竹籃巡行以蒐集廢棄的字紙及書籍,運至敬聖亭,選擇良辰點香向天頂如倉頡、孔子、文昌君等祭拜。相傳對於課業比較沒有興趣的學童,滿州鄉的鄉民會來到敬聖亭,將學童的書包、課本放置在敬聖亭上,據說會讓這些學童更能專心在課業中唷.........<閱讀全文> |
「國語傳習所」
日據時代時,日本統治者則採取高壓統治的理蕃政策,除了強制遷徙原住民至指定的部落居住、以日警駐在所控制原住民的出入及作習外,並廣為開設番童國語傳習所,制定蕃人公學校規則,成立番地事務委員會等等,彼時恆春即設立了一所國語傳習所,並於1896年(明治29年)於滿州里德設立了「恆春國語傳習所豬老束分教場」, 之後並升格而為「滿州公學校」,從事「豬老束」山區部落原住民蕃童的學校教育。
高砂族教育發祥地紀念碑亭那時候所謂的「國語」,當然不是現在的北 話、或閩南語、客家話,而是阿烏伊ㄟ歐的日本話;到了昭和十四年,也就是民國二十八年,日本當局為紀念滿州公學校的前身-恆春國語傳習所豬老束分教場為日本治台首波設立的化蕃場所,因而以碑石篆文紀念,並命名為「高砂族教育發祥之地」.........<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