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器具人要衣裝家居生活你現在在這裡唷!教育札根兒時記趣老店懷舊宗教禮俗時代故事哩哩扣扣  
 
 

【1-真情漫談】
   早期人們的交通方式,除了運用與生俱來的雙腳來行萬里路,還懂得訓練牛、馬等動物,利用獸力來提供坐騎或拉車、耕田,以解決交通或農事方面的問題。

  後來科技愈來愈進步了,便將交通方式帶進了一個新的里程碑,腳踏車、三輪車、輕便車、火車、船隻、摩托車、汽車、公車,一直到飛機、捷運、高鐵等等,工具是越來越進步了。

  鄉土文物館內也有許多舊時交通工具類的文物,除了最常見的腳踏車外,特別的是還有一批腳踏車的車牌,另外還有公車月票、火車警示燈、鐵路便當盒、帆船模型,以及從前牛車的相關用具,此外還有一個民國五○年代的「計程車計程器」,這是當年裝在計程車內計算里程用的。「興穀鄉土文物館」可真像是一座交通博物館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2-腳踏車】

   在民國三○年代至六○年代的農村裡,腳踏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舉凡蔬果、家禽、鴨蛋或是小豬,都有特製的竹編器具供承裝,再由腳踏車來載運。

五○年代的「郵差腳踏車」

  台灣光復後,物資較缺乏,農民們為了生活,要將農作物載去販賣,多是用腳踏車來代步。而為了要能夠載多一點貨物,腳踏車的前後左右甚至可以掛滿了竹籮,滿滿的一箱又一箱,總重量據說可以達到數百台斤!要採動這樣的腳踏車可是不容易的,一不小心可能會受傷。

  鄉土文物館裡也收藏了各式早期的腳踏車,有五○年代的「郵差腳踏車」,這是供以前郵差送信時騎用;還有三○年代的「載貨腳踏車」這是農夫及小販載貨物使用的;另外還有四○年代的腳踏車,可以用來代步和載貨使用。載貨所用的腳踏車是加重型,後輪及後架特別加強載重設計。

  話說台灣早期有一款腳踏車叫做「雙管腳踏車」,品牌包括有「富士霸王」、「老K」、「來禮」等。在早期的台灣社會中,能夠擁有一部腳踏車是身分地位的象徵,當時的「富士」品牌就像今日的「賓士」汽車,因為價格太高了,很多人根本就買不起,也因為如此,後來就出現了許多台灣自有的品牌。

  早期的台灣社會中,人們購買腳踏車除了可以代步之外,也可以當做謀生的器具。如果在把手前增添二支輔助鐵條,甚至可以載重到五百台斤呢!

  鄉土文物館中的古董腳踏車雖然十分耐操,但因過於笨重,慢慢就被新式的腳踏車取代了。希望這些腳踏車能夠好好保存下去,成為台灣早期交通工具的最佳見證。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3-腳踏車車牌】

  早期的腳踏車在民國五○到六○年代十分盛行,有許多甚至配備有牛皮椅墊、手控車鈴及車燈,車燈的電源是靠車輪摩擦轉動以產生電力,騎在路上可是相當拉風的!

  話說當時腳踏車和現在的汽機車一樣,要掛車牌和繳交牌照稅才能上路,這項措施一直到民國六十二年才取消。

  說到腳踏車車牌,以前的每輛腳踏車都領有一塊車牌,每輛腳踏車也都有編號,並且用國字打印在車牌上。可抽取式的牌照部分就是一塊鐵片,要整個卡入後才會完整顯示車牌號碼,如果放進其他號碼的車牌就不符合。如果有違規的事件發生,警察可以隨手將車牌抽出吊扣,並會出現「停用」的字樣喔!

  鄉土文物館中就收藏有民國二○年代的「腳踏車車牌」,安裝於腳踏車後擋泥板上,同類的文物還有民國五十一到六十年間各式的「腳踏車車牌」,這是當時的繳稅車牌,還有民國五十三年的「腳踏車繳稅收據」數張,都是非常難得一見的文物喔!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4-公車月票】
  
以往公車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鄉土文物館所典藏的各式公車月票,又讓我們回到了那個通車上班上學的年代

  搭公車當然要買票,但是也可以辦月票。在以往拿著月票,每搭一次公車,車掌小姐會剪一格有時也由公車司機自己剪,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搭公車就不用再剪票,而車掌小姐也很少見了。

  以前的公車月票,除了有使用上的時間限制,有時上面還要貼上照片。而車掌小姐則是每車一位,坐在後門邊的一個凳子上,乘客由後門上車,再由前門下車,車掌小姐則負責收票或剪票。

  那時候通車的學生,大都會買公車月票,因為比較便宜,而且使用上也方便。當年學生拍大頭照,最主要的用途,通常就是為了貼公車月票卡

  搭著黃色而且會冒著黑煙的公車上學,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藉由公車月票這項文物,或許也能觸動我們思古懷舊的心弦!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5-牛車】
   早在中國的春秋時代,老祖先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牛隻來幫忙農耕了。

  使用耕牛通常會先打通牛鼻內的軟骨,然後扣上「牛鼻環」,再加上繩子,這樣就可以讓牛來幫助農夫了。

  人類為了想辦法讓牛來拉犁和車,便開始用一根橫木放在牛凸起的背上,再由橫木拉繩到犁上。至於牛拖犁時固定牛與犁的連接器,則是叫做「牛軛」,「牛軛」是用竹子的根部,利用工具使它彎曲成型,放在牛凸起的肩背上,兩端又微微反向彎曲,牛套上牛軛的樣子有點像人類在挑擔,台語也把它叫做「牛擔」。

用來載貨載人皆可的塑膠輪牛車

  當然牛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牛車就是用牛拖拉的車子,在農忙時載運農作穀物,農閒時載運貨物,甚至還可以載人,作用相當於今日的貨車。

  牛車是早期主要的交通工具,用來載貨、載人都可以,在形式上有「板輪牛車」、「鐵輪牛車」、「塑膠輪牛車」等數種。初期是以二輪木板拼合而成的實心輪,以後用有輻的木輪外包鐵環,有四個輪子,再後來又改用橡皮輪。

  車板上則有六到八根木柱桿,可以放置木板圍住,以便裝置貨物。日據末期的時候,據說全台灣共有牛車六萬多台喔!

──興穀小玩童整理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