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器具你現在在這裡唷!家居生活行萬里路教育札根兒時記趣老店懷舊宗教禮俗時代故事哩哩扣扣  
 
 

【1-真情漫談】

  閩南話的諺語說「一食二穿」,意思是說生活中第一重要的是吃得飽,第二重要的就是要穿得暖,由這裡也就可以知道衣著服飾是十分重要的。

  上古時代的人們,衣著的材料從樹葉、獸皮,一直到種麻植棉,也懂得利用蠶絲與毛製品,若再加上化學纖維,穿衣的材料可說是日新月異。

  而穿衣的式樣也同樣推陳出新,隨時都可以看到服裝展示。然而衣著服飾除了保暖身體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展現一個人的氣質。

  鄉土文物館中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一直到四、五○年代的衣褲、鞋子、帽子、肚兜,還有早期婦女的化妝品、木炭熨斗、蓑衣、縫紉機、刺繡以及洗衣服用來裝肥皂用的肥皂籃等等文物,等著大家一起來欣賞吧!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2-裝飾化妝】

  說到早期民眾頭上的衣飾,小孩或男性可以戴帽子,鄉土文物館就收藏有清末民初的「嬰兒帽」一件。而女性的頭髮飾品就較多樣化了,有各式各樣的「笄」和「花簪」等等。

  再說到女性的化妝吧!這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喔!古時候的女人也會化妝,用的化妝品大多都是天然的,像是植物、礦物等等製成的胭脂水粉,還會定期用挽面的方式去除臉上的雜毛和角質。

  三○年代婦女的胭脂水粉,大多數是用紅色胭脂、紅色唇膏,純正的紅色在當時非常流行,被視為是經典。當時化妝品的顏色,自然是比不上現在化妝品有那麼多種款式。

  在那個時代,如果女生有著白白的肌膚,紅色的粉臉嘴唇,就已經達到美女的標準了。當時的化妝大概如此,沒有太多的花樣。只要塗抹胭脂、用上花露水、穿上旗袍,再燙個明星的髮型,就是最時髦的象徵了呢!

以前的化妝品大部分都是天然的喔!

  到了後來西洋化妝品流行了起了,明星花露水、爽身粉等新鮮的東西也傳入了,很快就都家喻戶曉了。

  常聽到的花露水是用植物精華提煉而成的,含有薰衣草、肉桂、丁香等各種成份,如果噴幾滴在手帕上輕抹皮膚,還可以有消暑的作用,如果直接抹在肌膚上,則會感到十分的清涼。

  當時花露水的說明書中,有教人把花露水混入衣物清洗,會讓衣服散發清香,又可以防止蚊蟲,也會止癢,功用不少!

  鄉土文物館也典藏了早期的化妝品一批,有興趣的您,不妨一起來參觀吧!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3-木炭熨斗】

  再說到從前的人是怎麼燙衣服的呢?百年前是用燒紅的木炭裝在銅製的熨斗中來燙衣服,可說是現代各類電熨斗的老祖先

  鄉土文物館中有清朝末年以後的各式熨斗水瓢形的銅製熨斗多為清代時使用,將燒紅的木炭裝入,便可藉銅的傳熱與重量來燙平衣物皺紋,手把部分為木製。至於船形熨斗則為日治時期常用的,把手在上連接蓋子,裡面同樣是裝炭火。

  古代的熨斗並不用電,是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等熨斗底部熱得燙手了以後再使用,所以又叫做“火斗”。“金斗”則是指非常精緻的熨斗,不是一般的民間用品,只有皇親貴族才能使用。

  舊式的熨斗上面開口處可以放木炭,將炭火燃燒後利用熱導的原理,婦女可以先在要燙的衣褲上灑水,然後再用炙熱的熨斗將衣褲燙平。

  燙衣服的原理古代和現代其實差不多,只是材質與使用的能源都改變了。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4-蓑衣】

  蓑衣是古代的雨具,因為在早期還沒有塑膠發明的年代,簑衣在當時幾乎可說是用來擋風遮雨的最佳工具呢!

  蓑衣的使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直到民國四、五○年代塑膠產業的出現,才由塑膠雨衣替代了傳統的蓑衣。兼具實用又古樸雅緻的蓑衣,是舊時農家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可說是最具古典美感與發人思古幽情的一項農具。

  從前農業時代將蓑衣叫做「棕蓑」,這是因為蓑衣是由棕櫚樹葉所編織而成的,因為堅固又耐用,因此在當年塑膠雨衣還沒上市的年代裡,可是農民們最貼心的農具之一,甚至代代相傳。

  蓑衣除了有遮風蔽雨的功能之外,在以前,還有新居落成必須要先穿蓑衣戴斗笠,踏遍每一個房間的習俗喔!

  穿過蓑衣的人,會感受到蓑衣十分笨重,工作時礙手礙腳的。一套蓑衣可分成上下兩部分,上衣寬肩,便於揮動手臂工作,下截部分則像圍裙,長度和膝蓋差不多。 下雨時那腳又該怎麼辦呢?以前是沒有雨鞋的,經常都是打赤腳,非常辛苦吧!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傳統腳踏縫紉機

【5-縫紉機】

  鄉土文物館中有不少台五○、六○年代的縫紉機,在從前,縫補衣服需要使用傳統腳踏的縫紉機,尤其是擁有一台風靡一時的「無敵牌」腳踏縫紉機,更是讓人羨慕。

  腳踏的縫紉機讓人回味無窮,僅管現在都已經是電動的縫紉機了,我們並不嫌它沒用就遺棄它,因為它曾經帶給人們溫暖,也是從前婦女們的忠實幫手。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一年中能夠買上一件新衣服就非常不錯了,因此衣服受損都要一補再補,手工縫補破洞不但慢也不太美觀,用縫紉機來補,又正又好看。因此要是有一台縫紉機,那可真是太方便了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6-衣服】

  鄉土文物館中同樣有不少衣服及相關文物的收藏,一般來說,早期民間的衣服比較樸素,但有錢人家同樣可以有精緻的服飾,不過整體來說,並不如現代的服飾有眾多的款式和材質。

  婦女方面,這裡有清代皇族婦女及富家女子穿著的「婦女衣」;以及清末民初平民和富家女穿著的「婦女衣」;還有民國初年的「婦女肚兜」肚兜就是以前女性的內衣啦!另外,還有民國三○年代的婦女穿著的「旗袍」,這可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一般是較正式的打扮時才穿。

  男性方面,則有清末民初富家男穿著的「男士服」、清末民初平民穿著的「男士服」,以及民國初年平民穿著的「唐裝馬褂」等等。

  另外,相關的物品還有民國四○年代的「掛衣鉤」,功用是外出返家後,隨手可以將衣服掛上,是陶瓷製的。此外,清末民初的「棉襖」也十分具有特色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7-褲子】

為了工作方便衣服大多為深色

  早期一般大眾的褲子為了方便工作,以穿「短水褲」為主,下田的人則穿更短的褲子,稱為「水褲節仔」,大都染成深色的。

  後來大衫漸漸淘汰改為對襟以後,褲子也隨之愈來愈短了,女性衣服最早也是以大衫為主,下面穿裙子或是「長衫」。

  小嬰兒在出生四個月後穿「兜仔褲」,就是連胸、肚子到褲管,早期沒有紙尿布,因此會在褲襠之間開洞,大小便就比較不容易沾到褲子了,也叫做「開腳褲仔」。等到大小便可以自理的時候,再改穿不開襠的褲子。

  褲子之外,早期的女性有纏足的習俗,叫做「縛腳」。平日穿著三寸金蓮的弓鞋,上面的一節布筒叫做「膝褲」。男性一般出門穿「包仔鞋」,而平常大都是打赤腳或是穿草鞋。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8-刺繡】

  鄉土文物館典藏不少刺繡文物,除了和衣飾相關的刺繡物品外,還有民國初年的手工刺繡、刺繡門簾、刺繡飾品等。

  刺繡是項古老的手工藝,工具簡單,只要針、線、分刀、布和繃布的架子就可以了。不過道具雖然很簡單,做起來可是不容易的。 刺繡的方法是先在繃緊的布上畫好要繡的草圖,然後再用各種顏色的繡線,一針一針繡出圖案來。

在古早門簾上也可以看到刺繡的蹤跡喔!

  傳統的刺繡成品以宗教用途比較多一般人家的衣飾多半也是婦女自己繡的,很少請別人來協助。宗教上的用途包括喜慶場合掛的八仙彩,或是寺廟及神明廳八仙桌用的「桌裙」、神明衫、廟會用的涼傘等,都會使用到刺繡。

  最早刺繡都是平面的,後來有人在圖案下填入棉花,再用金銀等各色繡線縫綴,就成為立體式的彩繡了。

  由於刺繡很費眼力,現代人大都不喜歡學這門手藝,會的人慢慢變少了,希望這樣傳統藝術還可以一直流傳下去喔!

──興穀小玩童整理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