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器具人要衣裝家居生活行萬里路教育札根兒時記趣老店懷舊宗教禮俗時代故事哩哩扣扣  
 
 

【1-真情漫談】
  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傳統生活中是第一件大事。日常生活中人們相互間的問候,也總是會問別人吃飽了沒有,人們平日為生活而奔波,閩南話稱為「賺食」,由此更可以知道飲食在一般民眾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從前台灣人日常飲食十分簡樸,然而在有慶典或是酬神活動的時候,卻是大開宴席,菜色豐盛,十分熱情好客。

  早期一般人飲食較儉樸,以米為主食,因此農業活動以種稻為主。副食的話,則是以一般的蔬果及魚肉為主。但一般人家都在蔬果生產旺季時,大量採購來曬、醃漬儲存,以備不時之需。也因此,鄉土文物館中有不少相關的器物。

  廚房需要用到的設備很多,像是大灶或是菜櫥等。工具也是包羅萬象,鄉土文物館中有台灣早期廚房所使用的菜剉、糕粿印模等,還有三餐必用的「碗」、「箸」、「盤」、「飯匙」、「飯桶」等,還有「粿模」、「石磨」、「石臼」等食品加工用具,另外還有「水缸」、「瓶」、「罐」的盛水容器,以及箸籠、帆布袋、菜櫥腳等等,真的是琳瑯滿目,不勝枚舉。

  在以前阿嬤或媽媽一進入廚房,有了這些工具的輔助,很快就能夠把一道道美味的佳餚送上飯桌。

  另外,夏天到了,吃冰是一定要的;口渴了要喝水,水壺也是必備的呢!準備好了嗎?馬上帶您進入鄉土文物館的飲食世界囉!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2-冰勺】

  鄉土文物館中有少數的文物是是來自熱心人士的捐贈,據我們所知,有一位七十幾歲住在永和的地方人士,看到媒體關於「興穀鄉土文物館」的報導之後慷慨的捐贈了傳家之寶──天霸王冰勺

  在以前,賣冰是熱門行業,所謂「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台語),那位老伯伯以前也是賣冰的。冰勺是用來挖冰的器具,尺寸以「分」為單位,小的有七分、八分,大的可以到達五十分,賣冰的人都有全套的冰勺,而冰勺中尺寸最大的通常稱為「天霸王」

  從前賣冰的也一定都會有「冰鈴」,民國四、五十年代以前,「押冰鈴」遊戲是相當受到兒童與大人歡迎的哩!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3-箸籠】
  「箸籠」又叫做「筷籠」或「筷筒」,是放筷子用的器具,底部通常要打洞,掛在通風處,洗完的筷子放進去之後就不會積水發霉了。

  箸籠初期是用竹子做的,後來也有陶製品和鋁製品,材質、形式有很多種不同的變化,但是可以懸掛和底部有洞的基本功能,則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4-水壺】
  生活在清苦的年代中,通常都買不起好喝的飲料,因此學生、工人或是農夫出門帶便當的時候,都會順便帶上水壺,當做口渴時的飲用水。

  早期的水壺大部分都是鐵製的,後來也有塑膠製的,重量比較輕。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5-味素帆布袋】

  「味素」就是「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台灣光復以後,有許多味素品牌的產品出現,像是味王、味丹、味香、味新、津津等等,有許多現在都還看得到,品牌多得讓人眼花撩亂,可見台灣料理中是少不了味素的喔!

有點土卻很耐用的味素帆布袋

  各品牌味素的包裝也時時改變,有鐵盒、紙盒的包裝,也有大包裝和小包裝的分別。早期廠商會送給購買較多的顧客各種贈品,常見的就是贈送帆布袋,很方便購物時使用。

  這種帆布袋雖然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起來有點土土的,但是卻十分結實耐用,很十分符合現代環保的概念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6-粿模】
  台灣的稻子一年兩熟,居民的三餐以米飯為主食,米飯除了一般的食用之外,還可以用糯米做成紅龜、紅桃等粿類用來象徵吉祥、長壽,有節慶的時候通常都會用到。

  要做紅龜粿或是其他的粿類食品,粿模就是必備的用品了,通常會先塗上一層油,再行壓製,以方便取出。造型則各自不同,但通常都是比較吉祥的圖案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7-菜櫥】

菜櫥很通風,食物不會有異味喔

  在冰箱還沒有發明流行以前,菜櫥是廚房不可缺少的設備。如果有剩飯菜或需保存的食物,都可以收進去菜廚中,以防止蒼蠅、蟑螂、老鼠來偷吃,菜廚下層則是放置空碗筷的地方。

  菜廚通常不會是密閉式的,多設有通風的窗格,讓食物不容易產生異味。

  菜櫥的四支腳上多架有「菜櫥腳」,腳上有一圈凹陷處可以加水進去,它的作用除了是用來墊高菜櫥,防止地上的潮濕,延長菜櫥的壽命之外,還可以隔絕螞蟻、害蟲或是老鼠由地面上攀爬而上偷吃東西,是不是很有巧思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