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來有所謂「郡國鄉黨之學」,即由熱心教育的賢士及大設學舍於各地,招收學生的組織。
中國最早的書院為開元六年(西元718)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其功用為皇帝的典章學術顧問,專作研究,當時的書院全無學校之意。
「書院」的名稱似始於宋初。
在宋興之初,天下四書院建置之本末如此。此時未有州縣之學,先有鄉黨之學。通典有記載:「宋有四書院:白鹿洞書院(江南廬山)、嵩陽書院(湖南長沙)、應天書院(河南商丘)、嶽麓(登封)書院(河南嵩山)。」
四大書院中,又以朱熹曾重建、住講過的白鹿洞書院尤為著名。白鹿洞書院位於名勝廬山五老峰東南山麓,據陳舜俞《廬山志》載唐貞元年間(西元785-805)洛陽人李渤曾在此隱居耕讀,豢養一隻溫馴白鹿,靈敏能聽驅使,山民目為神鹿,彼時稱山凹為洞,故有白鹿洞之稱。南唐李氏(李後主煜即南唐最後一名國君)期間於昇元四年(西元940)在此建立廬山國學(亦稱白鹿國學、匡山國子監),乃國都金陵國子監平行的學校機構。
直到北宋初年,才又在荒廢的廬山國學舊址上建起了書院,到了南宋,淳熙六年(西元1179)朱熹知南康軍(今九江、星子、廬山一帶),派官員修復,自任洞主,訂立〈白鹿洞書院揭示〉學規,苦心經營,白鹿洞書院名聲遂潮湧鵲起,天下聞名。
台灣的書院以康熙二十二年設台南西定坊書院,後來成於乾隆年間的台灣府志載有:海東、玉峰、白沙、明志四書院。乾隆元年上諭曰:「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才,廣學榽所不及。」台灣亦遵此主旨,經清朝在台二百多年陸續在各地設六十二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