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門細說聖殿地理環境殿堂介紹廟宇建築廟與社會踏查實錄未來展望專題簡報
2)) 地理環境    認識鹽埕鹽埕曉鷺鹽埕尋禮鹽埕興落鹽埕契機振興鹽埕
埕興落

這次的研究路程中,我們路上巧遇「騎鐵馬逛鹽埕」的活動,於是跟在後頭聽聽專業導覽,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多元的資訊,也讓我們南方小飛鼠吸收更多的鹽埕風華,一趟路下來,真的收穫良多,以下是我們蒐集的相關資料,一起閱讀吧!


鹽埕的繁榮
臺灣樟腦的輸出與打狗港的對外開放,讓台灣的貿易突飛猛進,英、美、法、俄等歐美商人絡繹於途,埠岸的哨船頭與鹽埕埔,同佔地緣之利,成為內地移民及洋人旅居嚮往之所。洋人之間形成「打狗熱」,促進時髦風氣,鹽埕「近水樓臺」,站在接觸西方文明的第一線,直接助長鹽埕的繁華,同時也加速鹽埕人思想的開放與現代化。

廉如糞土的「沼澤」與「溪埔」,烏鴉變鳳凰
日據初期,除了打狗港四周的住戶較為集中外,其他多為空曠或散落的農舍。鹽埕雖有「鹽埔曉鷺」的綺麗天然景色,人文景觀卻仍屬荒涼,但與周遭相比,仍算人丁稍盛的地區。日本人於大局抵定後,鑒於打狗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特殊,可闢為獵取南洋資源的大本營,於是光緒卅四年開始擴建打狗港,以配合其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國策。 物換星移,原來廉如糞土的「沼澤」與「溪埔」,在日本人的操控與「狂炒」下,居然烏鴉變鳳凰,益為寸土寸金的鑽石地段。

隨後,鹽埕區曾為高雄的政治、經濟、商業、金融中心,當時區內大型商店林立,人潮車潮如過江之鯽。日治時期,市政中心從哈瑪星遷移到鹽埕。大正三年(西元1912年),高雄港築港工程全面施工,將港內挖出的泥沙填平鹽埕後,鹽田變為新生地,人口激增,工商急速繁榮,可謂盛況空前。

鼎盛時期
民國53年至58年越戰期間(西元1964∼1969年),鹽埕區的七賢三路有高雄市的西門町之稱,位於鹽埕國小附近的「堀江商場」,舶來品充斥,顧客川流不息。

風華褪去
民國70年代左右,鹽埕區的人口開始外流,新的商業區在新興區崛起,移走了很多鹽埕區的商機;鹽埕假日的遊客逐漸退潮,學校逐漸減班,商家撐不下的皺著眉頭,關上大門停止營業。高雄人提到鹽埕區,心中若有所憾地搖搖頭說:「鹽埕區沒落了!」曾經,鹽埕區是許多今天已是中老年人心中一塊象徵青春、浪漫、無憂、歡樂歲月的地方,對照今日的蕭條冷清,實有「鹽埕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蒼桑感。


無奈中參雜失望
鹽埕人心裡無奈中參雜失望,失望中又隱隱看到前方的光明。遙想明鄭時代,此地先人以晒鹽為生,赤日炎炎之下,先人身上躬著身晒鹽逼出的汗珠,與連綿成堆的鹽山同樣晶瑩耀眼,這畫面就如一首味歎人與土地緊密結合的普羅之歌。光緒34年起,此地築港成功,以港底泥沙將鹽澤國填平後,滄海桑田的變化,奠定了鹽埕區繁榮的根基。此後鹽埕區拜通商港口之賜,人煙密集,商店林立,閃爍的霓虹燈之後,有無盡的歌舞昇平、旎風光光;陽光之下,行人穿梭的身影交織,透露著生命昂揚蓬勃的力道。再後來,隨著鹽埕區之沒落,鹽埕光華逐漸黯淡下來,就如鹽埕人心中的黯淡。

------Top ------


退原因


從老人家們的口中,不斷地聽見惋惜的語氣,讓我們覺得相當不捨。隨著大統、大立等百貨公司紛紛蓋在五福路與中山路圓環,人潮逐漸聚集在新商圈,鹽埕區內的舊崛江商圈熱鬧消退,人口日漸減少,繁華的景象也逐年褪色,我們針對這些陳述,整理了以下幾個影響鹽埕區沒落的原因:

一、腹地有限,人口飽和
民國五十六年間鹽埕區人口達到六萬六千多人的高峰,為土地面積最小卻容納了最高人數的一區,商業的發展也幾乎達到飽和。隨後人口即不如新興各區的快速增加反逐年減少,而高地價所形成的昂貴租金也使許多商人望之卻步,商業不景氣的狀況下,市容也漸失昔日盛況,徒留老舊殘破街景。

二、越戰結束,美軍撤離  
民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因美軍以高雄港為基地協防台海,使鹽埕的酒吧業如春荀林立,全區商業更加蓬勃發展;但隨著戰爭結束美軍撤離之後,旋風似的美軍時期也煙消雲散,徒留今日七賢路底的一些酒吧遺跡,靠著碼頭工人及外勞勉強維持生意。

三、高雄港擴展,港區重心南移
民國六十八年高雄第二港口開始營運,加上加工出口區的設立,原先只能停靠輕噸級貨輪的鹽埕蓬萊港失去競爭能力,整個港口的營運重心南移,鹽埕繁榮大動脈被切斷,焉能不走向衰敗。


四、大統百貨成立,高雄商圈東移
民國六十四年,大統百貨以擎天之姿雄立當時仍無法與鹽埕相媲的新興區,隨即帶動東區商圈發展並加速西區鹽埕商圈的沒落。舊式的商業型態在時代潮流演進中被證明完全無法與大資本、大規模、精緻而迅速的經營型態相抗衡,曾是高雄人驕傲的大新百貨被迫轉為大型超市的型態才能繼續生存,而曇花一現的遠東百貨也在民國七十六年黯然結束營業。

五、地下街大火,市府遷出鹽埕
民國六十七年全台灣第一座超大型的地下化商場-高雄地下街開幕,冠蓋雲集,頗有復興鹽埕之勢,而後來因設計失當在先,加上維護管理不善,終因七十八年一場無情大火後化為灰燼。市政府則按計畫於民國八十一年遷至顧維路的林蔭大道,象徵鹽埕地位最後的政治中心也宣告出走。

雖然鹽埕看似已被現實無情地拋在時代前進腳步下,但這種沒落只是表面上相戚於從前繁華商機落差的比較;然而生活,也就是長久以來使鹽埕在高雄呈現特有場所感的那個「東西」,卻從來不曾在鹽埕消失。由於鹽埕獨特的歷史進程,使她成為高雄人集體記憶最清晰地點之一,而時間的作用力更使當地特有的商業型態、生活方式和建築人文景觀自然地結合於無形,呈現出有別於新興市的清晰場所意象與場所感,這一切看似過氣記憶中的都市情境正是使鹽埕再生最大的原動力。

------Top ------


下街曇花一現

民國67年(西元1978年)國內第一座地下街在舊市政府對面完成,似乎情況有所了「轉機」。地下街內有三層,佔地共三萬坪,規模宏偉,不但有百貨、餐飲、服飾、玩具、遊樂設施,尚有電影院,大家都以為它能為鹽埕區再創風光的第二春。

可惜盛況只是「曇花一現」,地下街的人潮又日漸稀少,隨著一場無情火的吞噬(1989年12月18日),與市政府東移到四維路的新辦公大樓,「繁華夢」又告破滅。

受限於地理區位的限制與市府發展東移的趨勢下,原有的產業已逐漸消失或沒落,土地及房產遭閒置荒廢,也引起了人口的外流。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