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研究路程中,我們路上巧遇「騎鐵馬逛鹽埕」的活動,於是跟在後頭聽聽專業導覽,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多元的資訊,也讓我們南方小飛鼠吸收更多的鹽埕風華,一趟路下來,真的收穫良多,以下是我們蒐集的相關資料,一起閱讀吧!
鹽埕的繁榮
臺灣樟腦的輸出與打狗港的對外開放,讓台灣的貿易突飛猛進,英、美、法、俄等歐美商人絡繹於途,埠岸的哨船頭與鹽埕埔,同佔地緣之利,成為內地移民及洋人旅居嚮往之所。洋人之間形成「打狗熱」,促進時髦風氣,鹽埕「近水樓臺」,站在接觸西方文明的第一線,直接助長鹽埕的繁華,同時也加速鹽埕人思想的開放與現代化。
廉如糞土的「沼澤」與「溪埔」,烏鴉變鳳凰
日據初期,除了打狗港四周的住戶較為集中外,其他多為空曠或散落的農舍。鹽埕雖有「鹽埔曉鷺」的綺麗天然景色,人文景觀卻仍屬荒涼,但與周遭相比,仍算人丁稍盛的地區。日本人於大局抵定後,鑒於打狗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特殊,可闢為獵取南洋資源的大本營,於是光緒卅四年開始擴建打狗港,以配合其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國策。
物換星移,原來廉如糞土的「沼澤」與「溪埔」,在日本人的操控與「狂炒」下,居然烏鴉變鳳凰,益為寸土寸金的鑽石地段。
隨後,鹽埕區曾為高雄的政治、經濟、商業、金融中心,當時區內大型商店林立,人潮車潮如過江之鯽。日治時期,市政中心從哈瑪星遷移到鹽埕。大正三年(西元1912年),高雄港築港工程全面施工,將港內挖出的泥沙填平鹽埕後,鹽田變為新生地,人口激增,工商急速繁榮,可謂盛況空前。
鼎盛時期
民國53年至58年越戰期間(西元1964∼1969年),鹽埕區的七賢三路有高雄市的西門町之稱,位於鹽埕國小附近的「堀江商場」,舶來品充斥,顧客川流不息。
風華褪去
民國70年代左右,鹽埕區的人口開始外流,新的商業區在新興區崛起,移走了很多鹽埕區的商機;鹽埕假日的遊客逐漸退潮,學校逐漸減班,商家撐不下的皺著眉頭,關上大門停止營業。高雄人提到鹽埕區,心中若有所憾地搖搖頭說:「鹽埕區沒落了!」曾經,鹽埕區是許多今天已是中老年人心中一塊象徵青春、浪漫、無憂、歡樂歲月的地方,對照今日的蕭條冷清,實有「鹽埕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蒼桑感。
無奈中參雜失望
鹽埕人心裡無奈中參雜失望,失望中又隱隱看到前方的光明。遙想明鄭時代,此地先人以晒鹽為生,赤日炎炎之下,先人身上躬著身晒鹽逼出的汗珠,與連綿成堆的鹽山同樣晶瑩耀眼,這畫面就如一首味歎人與土地緊密結合的普羅之歌。光緒34年起,此地築港成功,以港底泥沙將鹽澤國填平後,滄海桑田的變化,奠定了鹽埕區繁榮的根基。此後鹽埕區拜通商港口之賜,人煙密集,商店林立,閃爍的霓虹燈之後,有無盡的歌舞昇平、旎風光光;陽光之下,行人穿梭的身影交織,透露著生命昂揚蓬勃的力道。再後來,隨著鹽埕區之沒落,鹽埕光華逐漸黯淡下來,就如鹽埕人心中的黯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