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胡古厝(濟陽堂) |
蔡胡為日治時代因公司整地鋪路而致富,在建國四路的大瓦厝可說是整個鹽埕地區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台灣傳統樣式民居建築。順應風水而側開的院門上寫著「濟陽衍派」讓我們知道古厝主人是來自河北(濟南),在當時常發生戰爭,因此有三個防空洞入出口和一個氣孔,從裡面的建築擺設來看,無不讓人讚嘆當時工藝如此之細膩。
蔡胡原為日治時代海野生組石灰窯的苦力頭,為其公司整地鋪路而致富,如今在建國四路加油站附近的大瓦次厝,即為其當年所起造,因後代子孫的細心維護,保存良好的「蔡胡古厝」,至今可說是整個鹽埕地區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台灣傳統樣式民居建築。順應風水而側開的院門上寫著「濟陽衍派」標示了古厝主人的來自河北(濟南),而樸拙的紅瓦片、山牆馬背、斗拱鳥踏也象徵著屋主大氣卻無華的行事風格。在當時常發生戰爭,因此有三個防空洞入出口和一個氣孔,從裡面的建築擺設來看,無不讓人讚嘆當時工藝如此之細膩。我們從牆壁上,可以看見彈痕,那是當年飛機轟炸所留下的傷痛。
|
林迦古厝 |
位於舊鹽埕莊(今大公路、富野路、鹽埕街一帶)彎區的巷弄內的林迦舊宅,是棟歷時百年以上的建築物,最早也和蔡胡古厝一樣是一樓的傳統三合院大瓦厝,但經歷幾次的整建之後,已成為樓高二層,中西建築樣式合併的大宅第。由改設的側門進入林宅,可見林迦的半身銅像安置 很有現代感的「林迦舊宅」。
在精心設計的大花園中,後院也在二次增建後帶進了西方水築的拱廊元素,但表面仍是素樸的洗石材,配合更盛前院的假山流水和古井,更顯林家大宅院華麗中見精計的品味。 |
市立歷史博物館(日治時期市役所) |
1939年落成啟用的高雄市役所,設計師為清水的大野米次郎,建築風格為日本和洋「帝冠」式 樣,以鋼筋混凝土建構的屋身為西方古典建築形式,完全對稱,高雄市役所原設於鼓山區,1936年,高雄市開始實施都市計畫,政府各機關府衙自鹽埕區移至前 金區,1937年開始發動太平洋戰爭,高雄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重鎮,1992年,高雄市政府遷至四維路新市府大樓後,此建築本有拆除計畫,所幸各界的聲援 之下,得以保存下來,在1998年改建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高雄市役所是一棟空間組織對稱的建築,在一樓的大門門口設有門廊,這是一個相 當正式的公共建築作法,尤其是當長官上下車之時,可免除風吹雨淋,而二樓的陽台可做為閱兵、司令台等作用,三樓已漸退化,四樓有遠眺、瞭望的功能,視野相 當不錯,而內部門廳左右各有一廊道分別連接左右邊的辦公室空間,左右廊道的盡頭,另有設一個次要的入口,建築材料為鋼筋混凝土、面磚,屋頂上的寶瓶是厭憎物、八角窗也是避邪的裝飾。
正立面中央塔樓與角樓之間的屋簷,及一、二層樓之間的牆面以日本傳統紋樣,正面外觀似「高」字。整棟建築所採用的顏色有「國防色系」,為淺青綠色面磚,屋瓦為暗綠色,這是因為第二次大戰之原故,所採用的保護色。
總而言之,它融合東西方建築的特色,深具歷史的意義;在整建之後,更賦予新的傳承使命。 |
市立音樂館 |
位於愛河畔、歷史博物館(舊市政府)的後方,除了演奏活動外,音樂館的館舍外圍廣場也設有露天音樂表演台,配合各項表演活動與各項藝術市集的舉辦,使得愛河畔的休閒文化更形精緻與浪漫。而館舍內也運用迴廊空間辦理多項展覽活動。
|
市民廣場 |
以高達20公尺的水柱,配合音樂做律動變化的水舞親子廣場。入夜後,水舞區在燈光、音樂的配合下,隨著音樂起伏,將鹽埕的風華再度揚起。 |
工商展覽中心 |
高雄工商展覽中心地址為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4號。展覽大樓為地上7層、地下3層之帷幕玻璃建築物。
在西元2000年(民國89年)年底正式完工啟 用,提供市民及工商業界一個現代化的展覽場地,與高水準之國際化會議廳,以提昇高雄市工商展覽水準。
外牆為帷幕玻璃設計,大樓為鋼骨結構, 一樓展覽場最高挑高約達20公尺,總展覽場面積可達約3,269坪,是一處與世界接軌的任意門。 |
港史館 |
西元1914年(大正3年)為配合打狗港(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程所興建,係一巴洛克風格折衷式樣之紅磚(來自中都磚窯廠)二樓建築,主要建材為鋼筋混凝土。原為日治時期之高雄港稅關辦公處所,1943年(昭和18年)改制港務局,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沿用迄今,後因年久失修,部分結構略微傾頹,而於1994年暫停使用,並計 劃予以拆除。但鑒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1997年重新整修作港史館之用,致力保存高雄港開發史實相關文物,並於2002年配合港務局週年慶,正式 對外開放。
其建築特色為圓拱形大門、白色裝飾帶,另外,不僅正面外牆兩側不對稱,窗戶樣式也不同,四面外牆、館內裝飾均不例外,各自表現差異,整 棟洋樓找不到一處相互對稱的,卻無任何不協調的感覺,非常特殊難得。後來雖經整修,但仍沿用原有木窗、小型口窗、一樓天花板及柱頭、門楣等,藉以窺其原 貌、緬懷過去。
(一)外觀上兩邊建築均不對稱,無論是門的設置位置、窗戶形狀等。
(二)1914年完工。
(三)在往港史館的路上,會經過一樓高的白色小平房,為其引水員的宿舍,停泊在岸旁的白色小汽艇為其引水用。
(四)館內有設施說明,貨輪正確的進港步驟。 |
大舞台戲院(台灣首家結合藝廊、咖啡餐飲的戲院) |
大舞台大戲院位於高雄市鹽埕區大仁路199號。原址在日治時期是製冰廠,在二次大戰末期被炸毀。光復後西元1947年(民國36年)由澎湖籍建築師蕭佛助改建為戲院,開幕後 以演歌仔戲為主。西元1950年(民國39年)底,專門放映電影,機器是使用美國製的放映機,生意很好,黃牛很活躍。
西元1953年(民國42年),前省 議員郭國基收回自營,他大手筆的由日本進口新式放映機,專門放映洋片,大舞台戲院就成為當年高雄市黃金戲院。
1970年電影走下坡,擔任教職的媳婦林月姮將電影藝術、文化、娛樂等結合,成為在當時相當特別的電影院。西元1976年8月15日(民國65年8月 15日),因內部施工不慎,引起火災悶燒,內部設備盡毀,所幸結構及外貌沒被破壞。在整修後,以多廳式經營,並以放映西片為主,生意仍然不錯,直到西元 1999年3月1日(民國88年3月1日)停業。大舞台外觀特殊,正中央上方是三角形的「大」字花草標記,最為獨特,雖不精緻,卻有藝術感,尤其懸掛看板 後,頗有氣勢引人之處。 大舞台現仍保存得很完整。 |
亞洲戲院(原高雄劇場) |
位於高雄市鹽埕區,現在改建為商業住宅大樓,在日治時期是高雄最早的劇院,光復後變成國民黨黨營事業的電影院,約於西元1979(民國68年)至西元1981年(民國70年)間,被改建成商業大樓。
1961年6月30日開幕,也是高雄市首家劇場,專以播放動作片為主,是由電影界的老前輩許火金所經營,許火金由拆船、廢五金,到經營亞洲時, 凡是經過他手上的行業均賺錢,在1981年改建大樓後而拆除,對於電影界有貢獻的許火金,到現在仍是許多電影人所稱道的。 |
光復戲院 |
原光復戲院位於大勇路與新樂街口,為日據時代即有的老戲院,70多年來曾伴隨許多高雄市民成長且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現今已被拆除,與捷運出入口共構改建 大樓。光復戲院的前身就是「金鴟館」,於日據時代即興建,大約西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時改為光復戲院,是高雄地區數一數二的戲院,均放映首輪國片, 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且上演時日最長的為轟動一時之黃梅調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
三信合作社 |
自從開放銀行,銀行對生活在都會的人們實在是很方便,但是在1900年初期,設立一家銀行不但是難事且非得是大財主才有可能成立銀行,1908年日本人在高雄開始造港建市,以高雄港之泥填平鹽田,不少鹽埕業主不得不
轉業,以房地產業與金融業為大宗,在當時以「打狗拓荒者」林迦最具代表,他不但因房地產開發而致富,為了尋求融資方便,積極投入金融業,創設「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簡稱「三信」,並設立三信高商,成為高雄名門望族。
位於大仁路的三信總社,是大正十一年所建,也是當時鹽埕區三大建築物之一,整建後外牆被貼上白色面磚,原建築的樣貌已破壞殆盡,不過內部挑空大廳仍然可以略窺當年風貌。 |
五層樓仔(舊吉井百貨,今華南銀行) |
由日人吉井長平於昭和十六年(民國三十年)創立於今大勇路五福四路口,建築物的立面特別強調垂直的線條語彙顯其高聳入雲,是當時高雄市最高最雄偉的建築物,而老一輩者大多都暱稱為「五層樓仔」。因大樓擁有當時全市唯一的一部「流籠」(升降梯),故當時到五層樓仔坐流籠俯瞰全市成為最時髦的文明享受。
建築體在大戰末期曾遭盟軍轟炸竟未倒,在戰後重修後由黃堯經營,改名「高雄百貨公司」,但風光幾年後即不敵以新觀念經營而異軍突起的大新百貨而關門大吉,最後由華南銀行接手此建築物。
今天看而的十層大樓是華銀拆建後的新建築,但整個外觀立面已一原始建築的意象相去甚遠。炸彈轟不倒的五層樓仔終究還是倒在時代前進的腳步下,令多少老高雄悵枉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