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觀點: 丁日昌的建設
日本觀點
琉球漁民觀點
清朝觀點

中國歷史

中日關係

丁日昌的建設

丁日昌,( 1823 年— 1882 年),字禹生又作雨生,號持靜。廣東豐順人。 20 歲中秀才。初任江西萬安、廬陵知縣。 1861 年為曾國藩幕僚, 1862 年 5 月被派往廣東督辦釐務和火器, 1864 年夏任蘇淞太兵備道,次年秋調任兩淮鹽運使。 1867 年春升為江蘇布政使。 1868 年任江蘇巡撫, 1875 年 9 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撫。 1882 年 2 月 27 日,逝世於廣東豐順家中。清朝洋務運動主要人物,軍事家,政治家。

在牡丹社事件前之 1868 年 ( 同治 7 年 ) ,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曾向曾國藩建議,應將台灣建設成為南洋的海防中心,同年,沈葆楨即以福州船政大臣的身分,派員來台探勘雞籠煤礦,後來沈葆楨和丁日昌都成了台灣推行洋務運動的要角。

  牡丹社事件發生之時,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身份匆匆來台,有鑑於府城防務的重要性,乃聘請法國技師於安平興建多處砲台,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國家一級古蹟「億載金城」。 

牡丹社事件,使得統治台灣已經 190 年的滿清王朝才開始認識到台灣在其國防上的重要性,一反 190 年來封山禁海的消極政策,轉而採積極的治臺態度。因此事件之後,沈葆楨上了一篇萬言建議奏章,建議清廷在台灣增設新的行政區,重視台灣防務,大多得到清廷的採納。

1875 年,沈葆楨升任兩江總督,離職前推薦王凱泰為福建巡撫,然王凱泰到任數月即死於任內,繼王凱泰為閩撫的是丁日昌。丁日昌在當時和李鴻章、沈葆楨並稱為「洋務三傑」,其到任後繼續在台灣推動洋務運動。

  丁日昌在台灣首先整頓吏治、改革賦稅,免除了一些繁雜苛捐,接著,在香港、汕頭、廈門等地設招墾局,招募閩粵居民進墾台灣東部,並積極推廣台茶的產銷。在防務方面,丁日昌繼續建造新式砲台,並請購鐵甲艦;交通方面,丁日昌架設了自安平至府城,以及安平至旗后 ( 今高雄旗津 ) 的電線,並研擬興建鐵路,惜因經費龐大還來不及實現,丁氏即已去職;另丁日昌還十分重視煤、鐵、硫磺等礦產的開採。

  至於對原住民方面,丁日昌延續以往「撫剿」並行的方式,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其為鼓勵原住民漢化,特地在台灣府的歲試中錄取淡水廳原住民生童一名,首開原住民以科考獲取功名之例,隨後並奏請位原住民增加功名的保障名額。而其對不服從的原住民亦頗為嚴厲,多次以武力攻擊原住民部落,如 1877 年的大港口 ( 今花蓮縣豐濱鄉 ) 之役,一個阿美族幾乎遭到滅社。

1877 年丁日昌因病去職,之後接任的閩撫皆無太突出的作為。幾年後,台灣又面臨一次外國軍隊的入侵,那就是 1884 年清 ( 中 ) 法戰爭中法軍對台灣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