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觀點: 牡丹社事件原因
日本觀點

太陽旗的傳說

琉球漁民觀點
清朝觀點

牡丹社事件遠因:

其實,從很久以前,日本人對台灣早已垂涎。 1602 年(明萬曆三十年) ,一批倭寇被明朝大將戚繼光追剿,便逃往台灣,劫掠島上原住民和漢人,騷擾三個月,才被明軍趕走。七年之後( 1609 ),德川家康手下的商人有晴信正式率兵來台,一方面想招撫原住民向日本進貢,一方面調查台灣的港灣和物產,但被原住民趕走。

  再過七年,德川家康又派長崎官員率十三艘大船來佔領台灣,其中十二艘在琉球海面就被颱風吹走,唯一開到台灣的船,士兵也被原住民殺光。

1633 年,德川幕府下令「鎖國」,在外商人一律返國,日本商人從此絕不來台灣。

 然而,日本的門戶被美國打開了之後,同樣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日本顯然比中華民國有更深刻的覺悟。日本在幕府時代的末期,開始受到西方勢力的逼近,內部有一部分有志之士提倡「尊王攘夷」,為明治維新埋下伏筆,更進一步構成對外發展的理論基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日本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之路。

  明治天皇上台的 7 年後, 1874 年,日本終於發兵進入台灣。此次日本進軍台灣,與美國官員的慫恿與推動有關。而美國的態度,又因發生在 1867 年的「羅發號」船難事件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1867 年(清同治六年) 3 月,有一艘美國商船羅發號,在屏東七星岩觸礁,逃生的 10 多人上岸後被原住民殺害,只剩下一名粵籍水手逃到打狗(高雄)告官。

  日本開始推動明治維新的 3 年後,也學西方開始派使到清國商談通商條約, 1871 年(清同治 10 年),又派使到清國簽訂修好條規、通商章程。就在這一年的 10 月,有 66 名琉球人發生船難,其中 54 名漂至南台灣恆春半島東岸八瑤灣附近,上岸後遭當地原住民殺害(殺害琉球人的原住民是高士佛社,不是牡丹社)。 1872 年 3 月,又有日本小田縣民 4 人,也在南台灣遇害,日本大譁。 1873 年日本全權特使副島種臣乘互換修約之便,特派代表向清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署)提出要求懲處台灣「番」民,並質問台灣的「熟番」「生番」經界如何。

1874 年三月,日本以大 重信為總理、西鄉從道(征韓論者西鄉隆盛的兄弟)為都督,率領日兵 3600 多人,由三菱財團提供向美、英租來郵船各一隻,從日本長崎出發,向台灣開征, 1874 年五月在今天屏東縣車城南方的杜寮登陸。牡丹社人勇敢的在四重溪扼守石門險要,雙方各有傷亡。六月軍攻入牡丹社,大肆燒掠,牡丹社及附近的排灣族部落被迫投降。戰役在二十天之內就結束了,山胞和日軍戰死的都不到二十名,日軍開始在今車城紮營,建都督府、設病院,打算屯田久駐。但日本人因水土不服,染疫癘而死的達五、六百人。

牡丹社事件 日學者:日本侵台前奏

--------------------------------------------------------------------------------

【大紀元 11 月 25 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芳綺 / 屏東報導〕為還原史實,牡丹社事件一百三十年歷史回顧與國際學術研討會昨天起在屏東縣牡丹鄉登場,現場展示牡丹社事件相關的一百多冊日本官方檔、學者論文著作及舊照片,日台文史學家將在今天的研討會中交流研究心得,期盼解開臺灣與沖繩間複雜的歷史糾結,重構歷史真相。一百三十年歷史回顧與國際學術研討會昨天起在屏東縣牡丹鄉登場,現場展示牡丹社事件相關的一百多冊日本官方檔、學者論文著作及舊照片,日台文史學家將在今天的研討會中交流研究心得,期盼解開臺灣與沖繩間複雜的歷史糾結,重構歷史真相。

一八七四年,日本為琉球漂流民遭牡丹原住民殺害一事,遣使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伐台,史稱「牡丹社事件」,不但寫下臺日接觸首頁,也牽動東南亞國際情勢。時至今日,儘管牡丹社事件 的歷史意義仍未蓋棺論定,但已是台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頁。

牡丹社事件今年屆滿一百三十周年,屏東縣文化局、牡丹鄉公所及巴魯巴藝術工作坊,共同邀請又吉盛清、金城正篤等五名日籍文史學者及沖繩媒體專程訪台,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

屏東縣副縣長古源光、立委曾華德、牡丹鄉長林傑西、高士文史工作者華阿財、日本山口大學東亞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楊孟哲等參與盛會。

昨上午文獻資料展在鄉公所二樓揭開序幕,兩名高士村巫婆以排灣族語祝禱,期待透過祝禱忘卻歷史傷痛,化解族群仇恨、彼此和平相處。高士國小活潑的迎賓歡唱,用陶笛、直笛吹奏出野球組曲,現場掌聲不斷。耆老林金德和謝順妹演唱排灣族歌謠,仿如天籟般的歌聲,令人感動。

會場展出由日籍臺灣史學權威又吉盛清所搜集的一百多冊珍貴日本官方文件與學者論文著作,預料這場文獻資料展將會是再現牡丹社事件的一大突破。

又吉盛清表示,牡丹社事件的確是日本侵略臺灣的前奏,這次學術研討會意義重大,隨著日本政府檔、學者論文陸續出版,他相信將有助於重構台日過去的歷史事件,也成為台日雙方共同研究課題,他並為日本征台一事深深鞠躬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