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觀點: 太陽旗的意義 | |||||||||||||||
|
太陽旗的意義 一八七○年(明治三年),日本皇軍制度在火熱的神道國教化運動中誕生,明治天皇也正式將太陽旗當作日本象徵,訂為海軍旗幟,一輪紅日居中的畫面,迅速在政府機構、船隻、民宅上空延燒了起來,成為國家神道祭政一致、神皇一體最具象的表徵。 太陽旗,日語叫做日之丸旗,八世紀時又稱天皇旗。紅色太陽代表真摯、熱忱、活力與博愛,環繞太陽的白色象徵神聖、和平、純潔及正義。其意涵有多深遠,對歷史就有多諷刺。 對日本軍閥而言,居中之日,代表唯我獨尊的大日本帝國,所謂正義,唯有優秀的大和民族才能定奪。於是,太陽旗侵略之處,總要毒辣地燒毀大地生機,博愛的紅是殺紅了的眼,神聖和平的白成了無情光閃的軍刀。 以侵略餵養精氣的皇軍太陽旗,第一個沾染的,就是台灣原住民的血。 一八七四年(明治七年,同治七年)一月,明治天皇首度親自參拜東京招魂社(靖國神社前身),為軍魂崇拜畫龍點睛。不到一個月,明治政府就通過《台灣蕃地處分要略》,為日本近代第一次海外侵略戰爭吹起了號角。 這年四月二十七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官封「台灣蕃地事務都督」,高舉太陽旗,藉口「保護琉民,嚴懲蕃人」,率領三千六百多名將士,搭乘三菱財團向美英兩國租借的郵船,從長崎出發,進犯南台灣。 日軍在南台恆春平原的射寮登陸,牡丹社和高士佛社的排彎族立刻嗅到死亡的氣息。排灣族人以寡擊眾,利用四重溪、石門等天險禦敵,與日軍纏鬥了一個月,但弓箭和獵槍終究不敵新式槍砲,牡丹社頭目阿錄父子與三十六名勇士相繼陣亡。 日軍攻陷石門後,隨即將牡丹社和高士佛社的屋宅全數燒毀,屠殺排灣族人,逼迫附近五十七社的族人「歸順」,還把太陽旗「賜」給族人。少數排彎族勇士散入山谷,繼續奮戰。 入秋之後,日軍受瘴癘襲擊,幾乎全員生了熱病,只好撤離排灣族部落,退守射寮,就地屯墾。直到十二月底,明治政府與清廷簽訂《北京專約》後,這批日軍才返回日本。 時間退回到一八七一年(同治四年,明治四年)十月。海上狂風暴雨,打壞了一艘琉球宮古島的漁船,六十六名漁民漂流到台灣,進高士佛社求援。排灣族人熱心收留漁民,連夜煮粥款待。隔日清晨,漁民見族人攜帶獵槍,因語言不通,心生疑懼,趁族人外出狩獵之際,分批逃離。族人不明所以,深怕漁民會對部落下毒手,於是派勇士追擊,五十四名漁民不幸斷魂。 這起悲劇本源自文化誤解,雙方都是出於自衛,何況琉球當時是滿清屬國,琉民被殺,關日本何事?時過三年,日本竟強封琉球為屬國,再以「保護琉民」為由,出兵「懲蕃」,豈不荒謬? 事實上,「懲蕃」只是藉口,日本要的是整個台灣。早在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同治五年),明治政府就已派遣陸軍少將樺山資紀、水野遵、兒玉源太郎等人潛入台灣調查,重金聘請熟悉台灣事務的美國前駐廈門領事李仙得( C.W. LeGendre )擔任顧問,甚至把未來的台灣總督職位都允諾給了李仙得。 西鄉從道進犯牡丹社時,還帶來多位戲曲作家充當隨軍記者,刻意將台灣原住民塑造成野蠻恐怖的兇手,企圖搧動日本人民的愛國情緒,化解因「征韓論」引發的內戰危機。 因為侵略牡丹社而陣亡的十二名日軍,很快地被東京招魂社﹝靖國神社﹞合祀,成為第一批侵略海外的護國「英靈」。明治天皇再度前往東京招魂社御親拜,奠下日本未來奪取台灣的重要軍魂基石。 牡丹社事件,讓台灣原住民族被殖民的悲慘命運響起了序曲。 相關資料 http://www.intermargins.net/Activity/2006/20060808/index.htm 心得: 太陽旗,代表真摯、熱忱、活力與博愛的紅色太陽,卻變成代表唯我獨尊的大日本帝國,於是,太陽旗侵略之處,總要燒毀大地生機,博愛的紅是殺紅了的眼。 象徵神聖、和平、純潔及正義的環繞太陽的白色,神聖和平的白成了無情光閃的軍刀。日本侵略的野心真的很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