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繁華老街之一 |
||
只是小小的一條街,卻曾經承載著這個地區人們的生活重心;曾經被譽為「新化銀座」,而今,美麗的建築遺跡見證著大目降庄曾有的繁華 |
||
熱鬧的三角湧仔 新化鎮,原來是西拉雅平埔族大目降社的聚居之地,荷蘭人殖民臺灣以前,即是一個自主的平埔社,而且其族人繁衍,已有若干分社存在。到了明鄭時期,為行屯田政策,在本鎮地區設有營盤,應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政策。清治乾隆、嘉慶之間,有大目降街的出現,約略地當今本鎮街市附近一帶的地區。到了日治時期(民國九年),成立台南州新化郡役所,新化就此定名。當年新化郡是台南縣最靠近台南州廳的郡治,又是進入山區的門戶,隨著台南州廳的開發,熱鬧繁華,盛極一時。四通八達的輻射狀交通網,更掌握著平原進入山區的樞紐,是鄰近鄉鎮的貨物集散地,以及生活物資的補給地。巴洛克式建築的商店街豪華氣派,顯示出當時商客雲集及生活蓬勃的繁榮景象。 |
||
建築緣起日治時代,大正10年前(公元1921年前),那時候新化最熱鬧的雙鏈街(今中正路),原是兩排低矮民房,兩邊道路僅能容納一輛牛車通行,這條街的起點(路中間)也正好有一間廟,那就是媽祖宮(今朝天宮前身),日本政府乃於新化街(民國9年,公元1920年)強制拆除房屋,拓寬道路,即成為今天中正路老街道路。
|
昭和17年的林宅, 新化第一家巴洛克藝術洋房 (照片來源:《大目降懷古影集》) |
|||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政府以給予貸款方式,借給東邊街的居民起樓仔厝,每戶兩千元,強制拆除並興建同一款式的洋房,俟東邊這條街商店屋落成後,這一段街景壯觀亮麗,極富藝術風味,儼然是新化文明躍昇的象徵,至此,不再分東西街了。
|
民國40年代的老街(照片來源:《大目降懷古影集》) |
|||
資料蒐集撰寫:尚光、鴻翔、冠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