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人生 學校發展 節目劇本  回首頁
歌仔歲月 人物專訪 麗英歌劇團 專題計畫

 

  隨著嗩吶、鈸、鑼和鼓交織而成的暸亮節奏,一位穿戴鮮豔紅色光翅紗帽 , 披起斗蓬,背著布馬的相公,威風凜凜的出場了,另一廂則是霸氣十足,身披青羅戰袍的惡漢在大聲吆喝,踢得戲棚塵土飛揚,如此繁複的戲劇效果,令人目不轉睛,也帶給現場觀眾感官上極大的滿足。

  這是金門目前碩果僅存的烈聲閩劇社,在東沙莫安慶典時,戮力演出的一幕戲,劇碼是「明順帝失玉璽 J 。

  絲絲入扣的戲劇性,粗獷、誇大的表演方式,相當具有魅力,不但贏得了觀眾的喝采,也成了作醮、祭典時的高潮。能夠獲得觀眾的共鳴,可以說是劇社演員最大的鼓舞,更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憑藉,但是熱鬧過後,誰會留意這些藝人們的生活點滴?誰又會真心關心劇社的存廢與否呢 ?

  烈聲閩劇社的團長林登惠,在接受訪問時,對劇團的未來發展,並未作出正面的答覆,他只強調:劇團的存在是由於玩票的興趣,好玩嘛!

  因著興趣的結合,這一劇團成立十二年了,在這不算短的日子里,早期與他們同時存在的三、四個劇圈,大都因為心有餘力不足而解散了,直到現在,全金門僅剩下這一劇團在撐著場面 。

  林團長表示,烈聲閩劇團於民國五十九年成立,在六十一、二年曾歇息過一陣子,民國六十三年開始再恢復演出 。

  全團有十六名演員,並有文武場 ( 樂隊 ) 八名,在應邀演出時,團員才聚集在一起,平時則是各安其業,演員中有的是女店員,有的是學生。成員不能長期固定,始終是劇團的一大隱憂,林團長指出,地區劇團的逐漸式微 , 這是個因素。另外,收人不穩定、套戲的辛苦和緊湊的趕場,也是劇團逐漸沒落的原因。

  林團長道出,烈聲社採取的是「統一收入,平均分配」的方式給酬,演出費和賞金按股份分配,收人多就分得多,不過:「也只能當作副業啦!不能純靠此維生。」

  套戲,是很重要的一環。林團長表示,平常演員雖然各忙各的,但在演出前幾天,晚間都要集合來套戲,使演員熟能生巧,過到特殊情況,要湊在一起就很難了。

  再來,劇團的演出場次多寡也不一定,林團長表示:「也有淡旺月之分,普通以農曆十、十一、十二月,應邀演出的機會較多!」他說,村里作醮多時 , 他們的劇團,也就疲於奔命了,有時要連續演出二、三天,一天內多則三場,少則 一場。

  以烈嶼鄉人氏為主的烈聲閩劇社,獲邀演出時,必須坐船來到大金門,遇到要連場演出時,他們會自帶寢具來,但在有空時,他們又浩浩蕩蕩的整隊回去。

  大批的行頭、道具,來往奔波的勞頓,林團長說:「雖然辛苦,但是只要觀眾多給點掌聲,那就值得安慰了!」

   是的,觀眾的鼓勵,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民間酬神,演戲的目的,是基於「昔日祈求天官賜福,今朝還願道地生財 J 的現世觀,對戲碼並未加挑剔,雖然如此,林團長表示「嫌戲不請,請戲不嫌。」

  林團長又指出,一般說來,演出時由劇團自挑戲碼,但也有些情形要注意, 譬如奠安時, 就要演些忠孝節義的好戲,避免演出哭調之類的劇目。

  「千里路途三兩步,百萬雄兵六七人」這一幅對聯,幾乎是劇團的最好寫照,一方面受限於劇台,另方面也是受限於人手,林團長說,雖然前場和文武場都有一定,但是他們每一個成員幾乎都要擔負多種角色 , 有時候甚至也要客串跑龍套!

  望著演員們絲穗飛揚的在台上打滾,或是打譯逗趣的吸引觀眾的目光,不莝感受到烈聲閩劇團的努力,感覺到這現存的唯一劇團為傳承絕藝所作的努力,但是在影視科技的衝擊;在講究快節奏的時代洪流下,這一金門僅存的劇圈,又有誰願意來正視呢?

 

湖埔國小網界博覽會建置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