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台北人文藝術之旅 ─ 活動行程表與參加活動心得
時間:八十六年二月          

                            

台北人文藝術之旅-漫步在藝術盛開的繁華季節
時間
八十六年二月十六、十七日
地點
朱銘外雙溪工作室、王秀杞陽明山石雕公園、北投大觀水晶琉園、淡水人文史蹟導覽、八里雲門舞集排練場

詳細行程

2月16日
外雙溪、陽明山、天母
參觀朱銘大師位於外雙溪之工作室
參觀王秀杞大師位於陽明山之工作室(當天幸逢山櫻盛開,並有插花會活動)
2月17日
北投、淡水、八里
參觀大觀水晶琉園(特別安排琉璃文史講座)
參觀八里雲門舞集排練場
參加人員
余安邦教授、高桂惠教授及耕心會員二十人
感謝
琉園張桂梅小姐、雲門劉慧玲小姐、林淑芬小姐協助安排
特別感謝
朱銘大師、王秀杞大師熱誠撥冗接待
滬尾文史工作室王薰雅小姐(屏女80年畢業)熱情導覽
新世界人文企劃室廖英順先生策劃執行



參加活動心得


台北藝術之旅日記二則 林美靜

  二月十六日清晨,讀書曾會友分別由高屏搭機北上,參加耕心藝術文化之旅。 在台北松山集合後,大家懷者尋幽訪勝的心情,不畏風寒,頂著風雨,拜雕塑大師朱銘先生坐落在台北雙溪的居家兼工作坊。 一進大門,即刻受到朱銘老師殷切招待。大家四處巡禮,參觀錯落有致的庭園,精心擺設的作品和巧小但豐美的工作室後,圍坐一長桌,。輟茗暢談。老師從學徒生涯侃侃談起,一路舉例論政自己在藝術創作慢漫長路中的堅持、成就和展望。在一問一答中,老師輕鬆自在、談笑風生,展露一個藝術家自然散發的意氣、風采與才情。他達觀無執隨意的生活形態,平緩實在的人格氣韻、突破空間限制、難以框範的創作能力和超越世俗藩籬範出僧入定的清明境界,使在座每一個人肅然起敬。

   在談笑追憶中,我們不難感受到朱銘老師對恩師揚英風先生的推崇和感激。他以「千里求師、萬里求藝」的求道精神讓師父點頭,引領入門,並且允諾用一輩子的歲月來學習創作。此後,他努力讓自己的作品不只限於展現技巧而更能具有思想內容和生命張力。因而,假以時日,得以褪去匠氣,創出自己的「語言」,步入真正的藝術館域。他師承楊英風老師的風範和精神,當日特地囑咐在座為人師表的我們:「不要成為綑綁學生的一條繩子 」不因為自己的喜惡而否定學生的表現。因為孩子如容器,「常裝了別人,倒掉自己」。「教導學生將不同的生活體驗和學習冶煉成金,才能破繭而出,與人不同」。老師這一席話,句句珠璣,深具哲理,猶如打氣唧筒,灌注教人教書的道理,直入心底。

   朱銘老師主張「藝術在於生活的修煉」。雙溪工作坊無疑是老師用藝術修煉自己特殊生命形態的精神道場。我們何其有幸能登堂入室 一窺奧妙。沈浸在藝術與生活相依相溶的氣氛中,並能和大師至情凱切面對面交談,領略一種風格,看到一些榜樣。這種滿足愉快的感覺,在心頭久久不曾散去。

* * *
  
   二月十七日午後,同行夥伴從淡水碼頭乘渡輪滑過水域,來到八里和雲門舞者「素面以對」 在鐵皮貨櫃搭建的練舞場地,幾位舞者正在台上穿梭排練。

   後台沒有繽紛絢麗的燈光、佈景、服飾和音效。只看到舞者陽春地舉手、投足、旋轉、撲地、騰空;辛苦琢磨每個要登台演出的姿容和動作。為了在台上表現完美無瑕,同臻化境,他們不辭辛勞練習掌控動作的速度和變化,把自己的身體拉成優美韻律中的和諧線條,並和其他舞者構成空間的組合和意象。這反覆磨練苦學而成的精神,讓我們領悟到另一種生命的美學形式。這些舞者渾不自覺地在後台完成正在進行的藝術-藝術背後的藝術。
  
   林懷民老師隨後入場指導,他認真專注、鏗然出聲,夾雜國、台、英三種語言,用各種臂喻、姿勢和神情向舞者一再訴說某種技巧、情感和意境。帶領他們一而再 再而三地揣摩修正,探索可能。還不時轉過身來面對在看台上凝視觀看的我們,耐心地說明雲門舞者的日常作息,練舞精神和當日練習的舞碼。讓我們瞭解舞蹈不僅呈現體力、技術和感覺。舞者必須天天不斷練習 使身體的技能和感覺成為自己的一部份;在演出時才能不加思索,沒有停頓地流暢演出。「每一位舞者,把每一個動作『磨到身體裡』,成為自己的靠背,不須思考就可演出的下意識動作。」雲門舞者能夠在舞台每個即現隨逝的瞬間一景,表現如此自然完美,頁是其來有自。

   當天練習舞碼有「九歌.湘夫人出場」、「國殤」片段和「紅樓夢女子傷春」一景 。湘夫人載著面具,頭披白巾,拖著身後長長的白布,站在兩個舞者撐起的竹竿上緩緩出場,沉靜、優雅而美麗,那種站坐在竹竿上細膩乎衡的高檔特技,讓在場的我們不敢用力呼吸。國殤列隊志士,時而甸蔔前進,時而仆而後繼,表現對上天的嚮往、對土地的依賴、對意境、符號的掌握和詮釋,讓我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紅樓夢》大觀園中,女子揮袖傷春的情節,因為老師的解說,印象最為深刻。老師以大自然四季輪替為比擬,詮釋人生歷程中的消長榮枯。那段舞蹈投射女子面對奄忽即逝的青春和抉擇婚姻後的無奈宿命,傷懷涕零,猶如飄零落花,引起我們很多感觸和討論。

   八里的午後,我們面對大師和舞者,諦聽靜觀一段舞蹈、一種工作態度、一
股生命熱忱。學習「自然承擔」人生的流程,更惕勵自己在生命舞台上賣力演出。期望能夠「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月之美麗。」使人生少有遺憾




向藝術生命學習 廖英順(台北藝術之旅總籌劃)

 「藝術開始於作品的完成」,一件作品經過藝術家長期的訓練、蘊釀、創作,一直到完成,得以具體呈現在觀眾眼前,產生了種種心靈的互動交流,及至觀眾 與觀眾(或藝評家)彼此的討論分享,藝術作品的主客體而言,這或許才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歷程。 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作品的完成,已不再是藝術創作的唯一型式,作品與觀眾、藝術家與觀眾、或者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也都成為藝術創作與再創作的可能型式,並且由此激發出更多樣而豐富的的表現型態。
  
   屏東一向被視為台灣偏遠的一角,如 完整而全方位的認識藝術的方式。同台灣一向為世人的忽略,現在藉由傳播和交通之便,我們得以輕易地欣賞到巴黎奧塞美術館的印象派名畫,世界級二王一后的演唱會,也有機曾,來一趟浪漫的「台北人文藝術之旅」。

* * *

  為了讓許多老師們在規律的教學之餘有個全然不同的喘息學習的機會,呼吸不一樣的空氣,耕心讀書會和我共同策劃了二天一夜的「台北人文藝術之旅」。一來實際走訪淡水充滿人文氣息和歷史陳跡的建築街道空間;二來參觀藝術作品,和藝術家面對面溝通討論,實際進入藝術家創作的空間,可以說是一種更完整而全方位的藝術學習。

   以往不論是畫展、戲劇或演唱會,我們所看到的,往往都是「完成的作品」,而很少有機會,實際接觸一位藝術創作者和它的創作環境,並且從中了解一方面他如何搜索枯腸,尋找創作靈感;另一方面又要安排日常生活。「創作與思考」、「生活與學習」,是每一位藝術創作者的課題。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人該時時提醒自己面對的生命議題?

* * **

  於是我們在天氣微涼令人腦袋清醒的初春時節,離開偏遠熟悉但適台人居的屏東,來到人文薈萃但擁擠忙亂的台北,展開一場和原創心靈的對話。

   首先造訪大名鼎鼎的朱銘,和他位於外雙溪優美的住家工作室、並且針對「創作即修行」、「求師學藝」、「教學與創作」等主題進行熱烈的討論。對從事建築設計的我而言,最興奮的是看到他許多未完成的作品-粗糙、簡單卻充滿原創與想像。另外我們也推薦作品充滿人性溫暖,樸拙真摯的石雕藝術家王秀杞,以及他錯落有致的雕刻公園。在細雨綿綿的台北,更有一種滄桑恆久的美感。最後我們以陽明山土味十足的佳肴作為一天的結束。

   次日我們逕赴北投王俠軍的琉園,有幻燈片介紹琉璃發展史,也有工作現場參觀,令大伙彷彿經歷一場璀璨的琉璃之旅。接著由屏女校友王薰雅帶領大家瀏覽淡水文明的發展脈胳,在建築、歷史和人文交融的解說中重溫一座城市的繁華過往。在一片懷舊心情下,藉由渡輪的轉換,奔赴我們心儀已久的雲門舞八里排練場集。看看舞台前風光亮麗的演出背後,編舞家與舞者辛苦排練的情形。

   經過兩天馬不停蹄地參觀,許多老師告訴我們:雖然心股卻一點也不覺得累,反而精神飽滿,彷彿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誠然,回顧兩天的行程。我們感受到的,不祇是個別的作品和人,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一份生命的真誠;我們所學習到的,不再是藝術創作的過程,而是如何從乎凡的生命中去創造不平凡的價值 而這種認知,我相信也是藝術最大的價值。




難忘的藝術之旅 金素梅

  一顆心裝備了喜悅與感激,雖然此在機上身體疲倦,眼皮沉重。

  喜悅的是見到了心儀已久的朱銘大師能目睹他的風采,聆聽牠的話,見到他求真 求善的生活態度而呈現出美麗的大作,真高興尤其是他親切、慈祥的態度令我喜出望外。

   王秀杞老師作品中的豐盈,可愛、幸福,優雅的人間情愛,我很喜歡,我喜歡溫暖,幸福的感覺,他的美麗家園今人羨慕。雖然沒有見到王俠軍先生,但是張小姐精闢專業解說,讓我們了解到每件作品的獨特以及它的困難,辛苦的製作過程,以後再見到玻璃藝術品,我會以更崇敬的心來欣賞他們豐富的意境。
  
   踏過的淡水小鎮古蹟寫滿了歷史,淡水的暮色更加添了許多浪漫。

   來到了雲門舞集排舞的家,舞者一遍又一遍的舞著,看到林懷民大師追求完美境界的執著。幕前完美作品的呈現,幕後辛苦的創作過程,我,一位純欣賞者都看到了,也更加佩服所有為藝術投入全部心血的工作者了。
  
   陽明山上的櫻花,美味的菜餚,還有那好冷好好冷的風雨加上一顆狂熱的心,
真一次快樂,難忘、充實藝術之旅。

   感謝你們,辛苦了,美靜、英順、安邦-有著花般笑容的導遊,還有我同行的朋友們,期待下次的約會與你們相見!



出走及其他 林心暉(屏東女中教師)

  自畫像中,高更以一慣睥睨的方式看著我,略帶質疑與反抗的眼神,似乎說明他厭倦文明世界,極想擺脫一切的「出走」。凝視他的目光,心中某些隱藏的東西漸漸被人挑起 蔣勳教授說:「最好的藝術是開啟人不知道的那部份」因而,我沈思…。

   高更,後印象主義時期相當活躍的畫家。和梵谷有著同般驚人的生命力,使其他畫家為之黯然失色。因為藝術比到最後原是生命的競賽,而世上有幾人能如他們那般勇敢的面對自己、解剖自己、追尋自我之完成?

   高更原是巴黎証券市場的股市操作員,經濟富裕,家庭美滿,事業一帆風順。而當時的巴黎,工業文明正如旭日東昇,城市興起,中產階級抬頭,一切正如莫內所畫的火車站,帶給人們無限幻想和希望!但很快的,畫家敏銳的觸角讓他質疑周遭的一切,工業文明不是萬靈丹,在天天打卡、追逐金錢的同時,他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虛無:人類創造機器,卻也被機器所控制,生命已成片段,不再完整。於是﹁出走﹂變成不可逃避的抉擇。到布列塔尼、阿爾至大溪地,距離巴黎愈遠,他對自己生命的了解益發清晰明確,因此與現實絕裂的同時,心靈的追逐遂變成一種可能!浪漫嗎?也許我們會這麼認為。但若深刻了解高更在割捨物質、親情、世俗見解時所付出的代價,浪漫應有另一番定義。初到大溪地,他驚訝余當地少女可以坐在沙灘吹著海風,一面梳著長髮,一面唱一下午的歌。時間對她們來說似乎毫無意義,他也第一次感到什麼是地老天荒!他將這些感動畫入畫中,引起當時巴黎人極大的震撼,甚至到了台灣,也有許許多多人在他畫前深思。為什麼?因為他幫我們看到生命的簡單、真實、美,而這些卻離我們愈來愈遠。

   隨著年紀增長,日子常覺被分割成零零碎碎,在台灣每個人都很忙,小孩忙著讀書、補習、上才藝班;大人忙工作、婚姻。結婚後忙家庭,甚至連休閒娛樂也是在匆忙中度過。感覺自己就是個定時鬧鐘,忙碌卻從不問自己快不快樂。值不值得?我們在僵化的體制中苟延殘喘,已有多久沒能真正悠閒地看一下午報紙,喝一下午咖啡?嘲諷的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不正是為了使自己能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許我們會懷疑,但懷疑之後大家又縮回自己軌道,頂多看看「荅里島觀光指南」望梅止渴,或是到當地瀏覽片刻便匆匆趕回-「出走」,談何容易?如此看來,高更最動人的不見得是他的畫,更可能是他對真實自我的追逐,那般堅決、那般義無反顧。那般令人羨慕!

   其實出走並不代表全然絕裂,它的意義在於出走之後,人們才能再度回到現實,改變它或改變自己!高更的出走讓十九世紀末的巴黎人重新反省和思考因而締造廿世紀更人性化的後工業時代。只是在講求家族共同意識,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台灣 出走將背負不道德罪名,更令人寸步難行。我們被父母如此要求,同樣的也要求下一代,久而久之,「隨遇而安」便成最理想的生活型態或許,重要的不在出走的形式,而在出走的內涵。正如陶淵明所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阿能爾,心遠地自地偏」,畢竟,如高更、梵谷般狂熱的生命型態並非一般人所能擔負,我們所能容許的 是像布紐爾般做做白日夢,在一次次大膽神遊之後,和那位青樓怨婦同樣得到救贖。於是漫漫生命旅程中 我們不妨時時停下來問自己:我是誰?我來自何處?將往那裡?讓性靈時時獲得源頭活水,領曾生命被釋放的喜悅。

   參加讀書會之必要,和大師余光中、朱銘漫談之必要…………


        
     雲門舞集工作室 淡水小鎮 琉園 陽明山石雕公園 朱銘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