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的時候,泰雅族人的發祥地(南投縣境內)人口日益增多,族中長老為了要使後代的子孫有更多的墾地及獵場,於是先由卜大、阿彥、雅不等先輩由南向北翻山越嶺探勘中北臺灣山區後,返回發祥地,於是率領有意遷徙的族人向北遷徙。
卜大頭目率領桃園區及新竹區的泰雅先輩從發祥地拔山涉水,經過新竹尖石玉峰、桃園復興鄉三光村,到達巴陵地區。阿彥頭目率領部分泰雅先輩遷徙至中部地區山嶺;雅不頭目率領部分泰雅先輩遷徙至宜蘭地區山嶺。
台北縣烏來鄉的泰雅原住民,則是巴陵地區的先輩經由現在的巴福越嶺古道(「巴」指巴陵;「福」指烏來福山村)遷徙過去的,後來巴陵和烏來福山泰雅族人之間的聯繫也是依靠巴福越嶺古道,於是巴福越嶺古道就成為兩地的「聯姻」之路。
後來,中日甲午戰爭,因為中國戰敗,所以中國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來到臺灣後,面臨到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征服臺灣原住民。在泰雅族人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就是南投莫那魯道發起的「霧社事件」。巴陵地區的泰雅原住民,卻也在尖山之役中,曾經大勝日軍,但因為寡不敵眾,巴陵地區的泰雅族人最後還是敗給日軍了。巴陵的比亞山海拔1280公尺,此地視野良好,可眺望各部落,於是日軍在此設置一砲台,以便控制原住民部落,所以,以前比亞山又稱為「砲台山」。可惜昔日砲台已不復見,砲台遺址現在已被鐵網封閉,地點就在巴崚國小後方的綠野山莊。而巴陵與烏來福山的聯姻道路-巴福越嶺古道,在日本時代,也成為日本警察的警備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