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山舊卷歌仔戲團
↑民國87年,於「八月圓山文化藝術節」中演出「什錦記」。 |
↑「阿嬤級」的千金小姐,嬌羞模樣依然動人。 |
↑以落地掃的形式在員山公園表演。 |
↑民國86年,於「八月圓山.歌仔戲回娘家」活動中演出「山伯英台─山伯探」。 |
喚起懷舊熱潮
有鑑於此,身為歌仔戲發源地的員山鄉,遂於民國86年5月2日,在鄉長廖明灶的指示下,商請蔡海同、林趖、林榮春等人為首,召集縣內本地歌仔藝人共組「員山舊卷歌仔戲團」,為員山鄉重塑歌仔戲之濫觴。
經過三個月的人員整合及老戲重排,於民國86年8月6日,員山舊卷歌仔戲團終於在各方的期待下,於歌仔戲的發源地結頭份大樹公前廣場開台首演,推出的第一個劇目是山伯英台之山伯探,此番公演果然引起藝文學術界之重視與新聞媒體之爭相報導,為沉寂許久的老歌仔掀起一股新風潮。緊接著又巡迴鄉內各庄頭獻演,一解老戲迷的懷舊情懷。同年8月底,員山鄉公所為未來將規劃為歌仔戲文化公園的員山公園落成啟用而舉辦了「八月員山•歌仔戲回娘家」活動,這是鄉內有史以來最大的藝術文化活動,歌仔戲登上了活動的主角。開幕當天,包括賴英照副省長,歌仔戲巨星楊麗花及其愛徒陳亞蘭等各界貴賓均前往祝賀,而宜蘭歌仔戲薪傳學校吳沙國中、宜蘭商職和縣立蘭陽戲劇團,以及遠道而來的復興劇校歌仔戲科,也藉精彩的演出回報歌仔戲的原鄉人,當然在地的舊卷更渾身解數的搏命演出,讓鄉土藝術散發不可言喻的迷人風采,此時,「舊卷」確實在新世代登上了高峰。
老藝新班
其實,員山舊卷歌仔戲團名為「員山」,組成份子卻是來自宜蘭各鄉鎮。初期召集人之一的林趖是礁溪淇武蘭有名的。「四九樹」之子,以丑起家晚近兼演生腳;而林榮春則是員山的布馬彩船歌劇團團主,現在多所學校薪傳布馬陣,因將歌仔與布馬融合的獨特表演風格,於八十年獲頒雜技類薪傳獎榮譽。但因團員間的表演理念問題,致使二人相繼退出。迄今原始召集人僅餘被譽為員山鄉鄉寶的蔡海同,在老歌仔世界走過幾十個年頭年齡已八十有餘的他,年少時為員山深溝班成員,師承阿保師,主要擔任三花腳色,一度曾任林榮春布馬彩船的馬僮,後更自組布馬陣。在團中除了蔡海同外,後場樂師羅明宗、楊金寶、王次郎、李讚成等人均是男性並多為本地歌仔藝人出身,至於前場演員則是四、五十歲的婦女,且大多是歌仔陣的藝人,少數還在職業戲班演戲,在這些人當中,以林阿月最為特殊,她最早接觸本地歌仔是在十多年前,因宜蘭救國團開辦的歌仔戲研習班,而與老歌仔界以一手好扇花聞名的生腳葉讚生結識,後並拜在其門下成為大師唯一的嫡傳弟子,之後亦有跟楊定國〈生〉、李過枝〈旦〉學戲, 故論生比旦均十分在行,當歲月日增老輩漸漸凋零之際,已是豐興歌劇團的老闆,在舞台上飾演生腳隱隱可見葉讚生影子的林阿月,以一身紮實道地的本地歌仔功夫,成為少數擁有此技藝的藝人。
未來
話說古早古早時,大部份都是種田人,一早天一亮就起來拿鋤頭,從紅紅的日頭鋤到日頭落西。那時代的人,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吃飽坐在大樹下或是有遮蔭的地方,手拿著扇子,邊扇邊閒聊,有些較頑皮的就一邊手舞足蹈唱起歌來,或有一些人順便拿起絃仔以樂相和,就這麼的從一種自娛娛人的說唱型式演變,再吸收民謠小調乃至民間小戲,有故事有情節富含喜怒哀樂且即興演出濃厚的老歌仔於是誕生,這草根味濃烈、古樸中又不失細膩的劇種,正源起於宜蘭縣員山鄉,民間謂之老歌仔、本地歌仔,或稱古貫、舊卷,而員山鄉成立的劇團便取「舊卷」為名,來強化瀕臨失傳的劇種之珍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