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址 主祀神祇 副祀神祇 創建年代 簡介 交通地圖

 

廟址

台北縣中和市中和路三七八巷十六號。

 

主祀神祇

大寶法王。

 

副祀神祇

共噶佛爺、歷代祖師、四臂紅觀音。

 

創建年代

民國四十八年(西元1959)

 

簡介

係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四月六日命為今名,佔地二百坪,地點在今台北市廈門街。該精舍之設立,由噶居派(白教)噶瑪頓珍朗嘉上師(俗姓申,諱書文)所創立,上師籍買北平,為滿清皇室端王之孫女。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0)由川入藏,尋師參訪,行腳遍康藏,得過貢噶山自教大成就者貢噶呼圖克圖,遂停止受法,立即登貢噶山閉關三年,曾深入禪定六十有四天,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秋出關。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大陸淪陷後,上師奉貢師秘密囑咐,於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來台,時有董文靜、陳玉麟、陳大成、張漱清、吳長濤等數人:屢請上師出來弘法,便應允傳法,先借木柵徐家,受法者除上述諸人外,不久又增于紉蘭、申鳳蓀、方競武、陳作涵、王世成等二十餘位。因人多,地方狹窄,遂遷至郭家。旋因清明節修渡亡法會,改借南京東路二0九號住宅,為修法道場。後因經歷多次借地弘法,皈依者眾,又遷至廈門街陳家,正式成立貢噶精舍。

民國四十八年春,有李吳若華居士,自港來台,清理其先夫李潤田業務,請上師為其夫超渡,居士皈依三寶,與其昆仲浩源居士合力捐資購買台北縣中和市現址,建立精舍。初建用瓦頂,大廳供奉紅觀音,右為辦公室,左為潤田堂,後座亦建平房為客廳,因受法灌頂者眾。於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四月間將後座平房籌建三層大樓,一樓為客廳及廚房,二樓為密壇及上師起居室,三樓為關房,已於民國五十七年六月落成。 越十年,傳法灌頂在台灣一地各方皈依者數千人,遠自港、菲、泰、韓及歐美來學者為數甚多。原有精舍早已不敷使用,而且樑柱建材歷久朽蛀,若遇颱風地震,恐難免有傾場之顧慮,斯則該精舍殿宇之亟須拆除重建。

民國六十七年七月,經該精舍財團法人董監事會議,決議拆除舊有平房,依法申請興建三層佛殿,至民國六十九年五月落成。二樓為大悲殿,供奉四臂紅觀音及兩位護法像:一樓為祖師殿,供奉大寶法王、貢噶佛爺及歷代祖師,且備大寶法王行館:底層為餐廳、廚房,設計完全按西藏殿宇形式建成之。後座三層雙華樓改為彌陀殿,同時以潤田堂合置彌陀殿之中,莊嚴白教壇城,期以廣弘法化,普渡眾生。

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冬,上師謁第十六代大寶法王於菲律賓,喜獲法王頒賜世尊金像舍利,像內並藏有噶瑪巴第一代至十五代大寶法王舍利子。民國七十年四月六日為新建佛殿佛像開光之日,法王特派卡特堪布仁波切主持開光典禮,並由仁波切從北美洲大寶法王弘法中心(噶瑪特來雅拿)請來釋迦牟尼佛聖像,像內含有一顆佛陀舍利子,亦供奉在二樓佛殿之內,均為鎮山上寶。 該中心現有四位喇嘛,惻達西喇嘛(俗名張仲韋)負責噶瑪三乘法輪中心之運作。貢噶老人(上師)已於民國八十六年農曆三月五日,國曆四月十一日圓寂,享年百歲。遺體目前封存於該中心,預訂三年後開封,做為肉身菩薩供奉。

(表 貢噶精舍歷史沿革總彙)  

時間表 西元 史蹟
民國48年 1959 初創「貢噶精舍」。
民國57年 1968 四月間將後座平房籌建三層大樓,一樓為客廳及廚房,二樓為密壇及上師起居室,三樓為關房,已於同年六月落成。
民國64年 1975 上師謁第十六代大寶法王於菲律賓,喜獲法王頒賜世尊金像舍利。
民國74年 1985 新建佛殿佛像開光之日。
民國86年 1997 貢噶老人(上師)於農曆三月五日,國曆四月十一日圓寂,享年百歲。預訂三年後開封,做為肉身菩薩供奉。

圖 貢噶精舍實景

 

 

交通地圖

可搭乘下列公車或搭乘「捷運接駁公車」,在「中和農會」站下車。

白馬寺 北聖宮 碧河宮 保慶宮 慈安宮 慈雲寺 東德宮 道行宮 南山福德宮 福和宮 貢噶精舍 廣濟宮 觀音禪寺 海山宮 竟南宮 金山禪寺 樂墘宮 樂天宮 力行福德宮 南山放生寺 南山觀音寺 霹靂宮 溥濟宮 三介廟 上寶禪寺 秀福宮 天修宮 無極宮 圓通寺 中興福德宮 紫竹寺 總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