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址 主祀神祇 副祀神祇 創建年代 簡介 建築大觀 交通地圖

 

廟址

台北縣中和市圓通路367巷66號。

 

主祀神祇

觀世音菩薩。

 

副祀神祇

福德正神、山神及十八羅漢尊者。

 

創建年代

不詳。

 

簡介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重建,至於創建年代不詳舊名為慈雲巖的慈雲寺位於圓通寺後,奇岩怪石的柯子崙山頂。其發展過程曲折,先後歷經兩次焚毀荒廢,目前為圓通寺創建法師妙清議重建,所以慈雲及圓通兩寺關係密切,均為曹洞完派。慈雲寺落成後,由妙清法師弟子達進法師住持,雖僅大殿三檻,但香鼎盛,膜拜者日多,逐漸不敷容納,重大祭典時,甚至無立足之地。此後歷年,均有增建,時至今日,講堂、齋堂、客廳等,次第完成。前往慈雲寺,除由圓通寺後登高步道可以直上外,此外,亦闢有環山道路,汽車可直抵山門。從慈雲寺上可遠望大台北地區及觀音山,其周圍更設有多處的網球及羽球練習場,使得每逢假日,遊人如織。由於慈雲寺為佛寺,祭祀活動較道教廟宇單純,年中祭祀包括觀世音菩薩的誕辰、出家、與得道紀念,善男信女,除了準備壽麵、生果、素食祭拜,更準備紙紮的「替身」、米糕與桂圓乾,到佛殿前祈求息災降福,俗稱「補運」。還有中元普渡寺內舉行超渡法會。此外,慈雲寺也推動許多社會慈善及教化事業,其中山下圓通路3672號的慈雲綜會圖書館,推廣花藝、書法、古箏、瑜伽、頌經、素食烹飪、婦女教育等課程,可謂多采多姿。

(表 中和慈雲寺歷史沿革總彙)  

時間表 西元 史蹟
咸豐初 1850 寺廟的創建有三種說法,以不知何者為正確。

1.雍正年間-盛清沂《中和鄉志》2.乾隆年間-黃克武《清時板橋的開發與寺廟》3.咸豐年間-達近八時回憶錄《慈雲悠悠》。

咸豐四年 1854 漳泉對立,而遭艋舺龍山寺附近的泉州人焚燬-黃克武《清時板橋的開發與寺廟》
日治大正5年∼8年 1916∼1918 林本源家族興建板橋接雲寺,並迎接慈雲岩三尊菩薩入寺供奉。
民國43年 1954 再焚燬:農曆6月19日,火燒山坍倒荒廢,妙清法師的弟子達進法師主持重建。破土興工重建:農曆9月22日,在陳、林兩位地主獻地之下,順利破土興工。
民國53年 1964 竣工:農曆1月22日重建竣工。
民國58年 1969 再建:颱風重創慈雲寺,廟中大樑斷毀,後直接在原地基建二樓。
民國63年 1974 擴建正殿。
民國85年 1996 4月,現任位持是釋真見法師就任。

圖1 慈雲寺實景

 

 

建築大觀

慈雲寺,為一樓飛簷平房,牆壁以綱筋水泥及岩石砌成,屋頂脊樑以台灣杉木架設,外形樸雅。正殿兩側,均有與正殿垂直的房屋,兩屋盡頭則有與正殿平行的房子。中間形成一個院落,其配置格局為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設計,特徵與台灣一般民宅之祖祠、或富裕農民的大宅院類似。

 

一、看祭祀(2)

1.一樓圓通寶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副祀福德正神、山神及十八羅漢尊者。

2.二樓主祀釋迦牟尼佛,副祀大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可由此眺望遠處觀音山。

 

二、百年古廟的磚塊(3)

民國五十八年慈雲寺竣工,達進法師將當時開挖地基所發掘的古磚,就其中若干較為完好部分,保存於寺廟之中。今日慈雲寺一樓菩薩殿頂禮處的踏腳石,方塊白色部份即是百年前古廟的磚塊。

 

交通地圖

可搭乘下列公車或搭乘「捷運接駁公車」,在「大同公司」站下車。

白馬寺 北聖宮 碧河宮 保慶宮 慈安宮 慈雲寺 東德宮 道行宮 南山福德宮 福和宮 貢噶精舍 廣濟宮 觀音禪寺 海山宮 竟南宮 金山禪寺 樂墘宮 樂天宮 力行福德宮 南山放生寺 南山觀音寺 霹靂宮 溥濟宮 三介廟 上寶禪寺 秀福宮 天修宮 無極宮 圓通寺 中興福德宮 紫竹寺 總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