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  卑南族人也有特別的「拜天公」-祭天儀式,時間卻是選在每年七月間的收穫節同時舉行,在知本部落有心人士的規劃下,已逐漸成為一項重要活動,延續族人優良的傳統習俗。

  在卑南族語中,收穫節稱之「巴萊拉珊」與石頭的族語「巴萊珊」音調相近,其實這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淵源,深諳卑南族歷史典故與文化背景的族人曾建次先生指出,卑南族沒有文字,所有的歷史流傳全靠口傳,族人以口接口留下非常豐富的資料。

  「祭天儀式」其實就是族人向天感恩的具體表現,根據族中長老傳流下來的說法是:知本部落群以前居住「巴芳罕」山區時,以小米為主食,族人靠小米維生,因此,小米生長好壞,直接影響未來的生活。曾建次先生提到,有一年,小米正好在抽穗時,來了逼大群蝗蟲,像一張漫天大網蓋住小米田,把正在結穗的小米吃個精光,族人束手無策,只好靠餘糧渡過飢餓。

  但是,這個災難病沒有過去,接下來二年,每到小米結穗時,蝗災就來臨,把族人辛辛苦苦栽植的小米,又付諸東流,族人們三餐不繼,生活困苦。

  後來,族中長老聚集商討,認為可能是因為族人犯錯,觸犯天怒,祭司(頭目)便帶著族人,向老天祈求寬恕,並降福給族人。

  說也奇怪,經過族人虔誠的祭祀後,那一年的小米大豐收,用袋子裝起來都像石頭一樣沈重。於是在豐收的時候,定下舉辦「收穫節」的雛型,由於石頭與收獲節的淵源極相近,便代代相傳下來。

  後世族人每逢「收獲節」時,習慣在族人堆積小米的「恩隆那」地點舉行,將收成的小米及「阿麥」月桃粿食做供品,由祭司引領族人向上天感恩,隨後族人們在一起享用師先準備好的「阿麥」及自釀的「糯米酒」,並由年輕人跳勇士舞-「吉思那」。

  四十餘年來,卑南族知本部落習俗紛紛瓦解,僅有這項豐年祭(收獲節)還留傳下來,而「祭天」的表現方式十分有意義,在族人有心維護下,逐漸成為該部落中最有特色的一環。

  此外,知本部落的豐年祭還有一項特殊的「勇士舞」表演,繞行知本部落與市區,相當受到注目與觀眾的歡迎。

  整個活動以馬拉松比賽掀開序幕,隨後由長老傳授卑南族歷史,並教育傳統晉升禮儀,午休後進行角力大賽,晚上則以傳統舞通宵歡樂。第二天是祭儀的重頭戲,上午由長老代表祖先與祭天,並開始集合青年級,準備以「勇士舞」繞街遊舞,為少年晉級。中午的聚餐採取傳統模式,由每戶準備五個月桃蛋糕、兩瓶酒、一瓶果汁,大家在會場用餐;下午二時三十分,勇士們出發繞行街道,夜晚再度歌舞達旦。第三天則展開趣味競賽,族人以糯米糕,唱老歌為主,夜間仍是傳統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