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不振

   自清朝以來,往鹿港的人口雖偶因其他因素(港口後退,戰亂)而減少,然作為中部的主要通商口岸,鹿港成功的運用外港 (詳港口)和河運,成功的維持了不見天街的商業機能。然而,持續式微的船舶進出,使得不見天街漸漸走向了消失的結果。 如下圖所示,黃色部份為正口開設時的海岸線,粉紅色為道光到光緒年間, 咖啡色則為光緒之後,可看出鹿港的海岸線不斷外移,必需另覓外港的窘境。 甲午戰爭後,台灣正式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軍的據台,導致大量漢人返回大陸,正式宣告了不見天時代的告終。

 

不同時期鹿港海岸線外移情形

 

TOP

日人據台

   起自荷西時代的大陸東南沿海移民,主要為鹿港繁華的商業活動所吸引,從而使不見天街壯大、成長, 甚至成為台灣中部地區與大陸交易的主要場所。不見天街繁華時,可以想見,由中部各縣市運來的農特產品及大陸運抵的民生必需品, 讓整條街成為貨色齊全,商業機能完整,購物便利的一條大街。而來自對岸在此經營的商人,則 讓鹿港的人口始終能夠維持四至六萬人之眾。

          然則,這些所謂的新移民,並沒有作久居鹿港的打算,而是暫時在此經商為生罷了。日人據台後,宣示的殖民政策, 顯然是要切斷台灣與大陸的聯絡,方便日本在台的殖民經營。在此一政策下,許多原先在此經商的大陸東南沿海民眾於是返回大陸, 鹿港市況於是轉為蕭條,使得不見天街的繁華盛況成為過眼雲煙。

 

日人據台時鹿港行政區圖

TOP

走入歷史  

  據漢寶德鹿港古風貌之研究一書的資料顯示,大正十二年時日人曾對進出鹿港的船舶數量做粗略的評估(如表一)。 表一的資料顯示出即使鹿港在進入港口衰微期後(咸豐年間),船舶進出能達到一定水準。但明治(日本年號)年間, 港口的船舶數由明治二十九年的兩千多艘退化到明治三十二年僅餘三百九十二台,可見港口的機能 在日人入主台灣後幾乎蕩然無存,不見天街最後終究 只能走向拆除一途。

 

表一:不同時期鹿港的船舶進出統計圖

年代

出港船數

入港船數

總計

時期

乾隆五十年

18,000

18,000

36,000

全盛

咸豐初年

3,500

3,500

7,000

衰微

明治二十九年

1,038

1,051

2,089

衰微末期

明治三十年

501

515

1,016

衰微末期

明治三十一年

420

438

858

衰微末期

明治三十二年

195

197

392

衰微末期

(本統計表轉自漢寶德鹿港古風貌之研究一書)

 

拆除中的不見天街前的日人

拆除後的不見天街

下轉 街衢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