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祭典

 

 
 
 
 

平埔族─西拉雅人的傳統祭品

 
     
 

  平埔族的傳統農作物是薯、芋、旱稻、小米、黍、芝麻等。當時西拉雅人的農耕不是水稻田耕作、而是以刀耕火種的方式處理旱稻;所謂的刀耕火種就是先放火焚燒部落附近的林地,以焚燒的灰燼做為肥料,然後再播種等待收穫。他們的農作包括大豆、小豆、胡麻、意仁、蔥、薑、番薯
、蹲氏、椰子、毛怖、佛手柑、甘蔗。

  《番俗六攷》中寫著「飯凡二種:一占米煮食,一蔑筩貯糯米,置釜上蒸熟、、、或將米蒸熟後舂為餅餌,名為都都。」從古書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平埔族人利用小米來製酒或蒸煮出像糯米飯的食物來,後來漢人的米食文化及耕種技術大大的影響了平埔西拉雅人的飲食模式,所以在埔漢文化的融合下,發展出現在西拉雅人祭品食物的樣式。

 
 
     從十八世紀初前後的文獻記載
,西拉雅人居住周遭的物產,無論動
、植物類都非常豐富,正月收菜子,二、三月收大麥、小麥…十月收白占稻(種於田)、紅埔占稻(種於園)
;番薯熟可食至隔年四月。

西拉雅族部落的祭典

西拉雅族部落的祭典

 
 
 

西拉雅人的村落

西拉雅人的村落

  

西拉雅族部落的祭典,有一重要的祭品食物「米買」,在這種類似油飯的糯米食物中加入「芋」、「番薯」,就成了「芋米買」跟「番薯米買」,在歲時祭儀中它是不可或缺的祭品。

  這些祭儀活動細節繁瑣且抽象,旁人有時還很難體會其中真意,但我們從這些充滿禁忌與玄機的儀節中可以明白
,族人從恆古流傳至今的祭儀,是如何敬天敬神、如何尊重族人生命,人是如何從祭儀中凝聚整體部落的心志。

 
 
 
 
 
 

布農族甘藷祭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布農族主食是米、小米、玉蜀黍、番薯、芋頭等。而甘藷祭是布農族人告知祖靈種植地瓜等副食品的祭典。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聞名於世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聞名於世

 
 
 

甘藷祭是布農族的傳統祭典

甘藷祭是布農族的傳統祭典

   甘藷祭的儀式是在等待小米發芽、拔除雜草之前,在耕地旁另闢空地種植雜糧,如:甘藷、芋頭、花生、南瓜等農作物。在種植前釀製小米酒,由未上山打獵的二、三名少男少女至空地將雜草拔除,這跟未來的孩童祭有相當的關聯。待整地完畢隨及起火煮小米飯,其餘族人則種植甘藷等雜糧。米飯煮熟後
,大家齊向雜糧撒酒作祭,隨即將煮熟的小米飯全部吃光,表示將所有的疾病完全清除,家人不受病痛的困擾。鋤頭則插於耕地中央,把撒酒作祭用的酒瓢繫於鋤頭上端,表示眾神所賜的祝福永遠存在,直到收穫為止。
 
 
     布農族人會隨著季節種植不同的雜糧,而甘藷祭也一再的重覆施行。甘藷祭也有不少的禁忌,種植當天必須在天未亮之前到達農地,以避免碰到蛇、鼠等禁忌的動物,否則必須停止種植雜糧的工作,返家休息。途中若有人打噴嚏或放屁亦須返家。雜糧的收成期比小米快,所以無法與小米同時舉行收穫祭,但是布農族人在第一次食用今年種植的雜糧時,禁止用火烤食,必須以水煮熟,這是為了避免耕地其餘的雜糧被蟲吃掉或枯死,這是祖傳的禁忌不能觸犯。

甘藷祭有不少的禁忌

甘藷祭有不少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