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情深

 

 

  薯在其他國家是一種救荒作物,當某些地方發生天然災害或蝗蟲過境時,番薯就發揮了救災的功能,因為番薯即使在很貧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長,然而一旦危機過去了,番薯就跟著煙消雲散。可是,番薯在中國卻有不一樣的際遇,有危機的時候它是主糧;危機解除了,它就變身為飼料
,作為餵養牲畜之用。

 
 
    番薯最為突出的功效在於救災
,歷代中國的皇帝與官員最注重的
,就是讓人民得以飽食,而番薯在16世紀末解決了福建災荒後,立即受到朝廷矚目,成為朝廷解救飢荒的良方。1593年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番薯,讓番薯在福建普及,營救了福建災民,也讓番薯發揮了救災的功效。

番薯成了烽火歲月的克難食物

番薯成了烽火歲月的克難食物

 
 
 

番薯在烽火的歲月裡,更憑添其情深的一面。

番薯在烽火的歲月裡,
更憑添其情深的一面。

  西元1607年福建惠安發生大飢荒,白米價錢高漲,無助的災民也是靠著蕃薯才得以保住性命。在時常缺糧而米價高漲的福建地區,番薯成為一個平衡米價的機制,當時的人就說過,只要種了番薯,福建糧食就能半年不虞匱乏。
 
 
    在官員和徐光啟等人的傳播下,明代時番薯跨出閩省,來到了廣東、浙江、江蘇等省分,援助當地的災荒
。徐光啟三次將番薯引進江蘇,獲得很大的迴響,很快地在當地擴散開來
,直到明清交替時,番薯傳播的進度裁減緩。到了清初戰爭結束後,人口因戰爭而減少,糧食的壓力也減輕許多,各地種植番薯的動機更隨之減弱

番薯收成

番薯收成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番薯成為食糧統治下的一員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番薯
成為食糧統治下的一員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事緊繃劇烈,日本為求確保「大東亞共榮圈」能維持糧食無虞,番薯便成為食糧統治下的一員,也成為日本史上糧食危機的克難食物。在當時糧食與物資缺乏的年代
,台灣的番薯深深吸引著日本統治當局的目光,因而著手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驗推廣。
 
 
     在日據時代末期,番薯又扮演著重要的食糧角色,也令二次大戰時期的台灣免於斷糧的危機,至此,番薯在烽火的歲月裡,更憑添其情深的一面。

危機解除,番薯就作為養豬飼料

危機解除,番薯就作為養豬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