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談

 

 
 
 
 

嘉慶君遊台灣

 
     
    竹山的紅番薯名聞遐邇,堪為此地之代名詞。在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五度下江南,太子顒琰藉機橫渡來台,有幸一遊台灣 ,當車駕至林圮埔〈竹山前身〉時,品嚐了進貢之紅蕃薯後,豎起大姆指說: 「讚,好吃甭大條!」,於是命為「敕封皇薯」。

嘉慶君

嘉慶君

 
 
 

李勇將軍像

李勇將軍像

   竹山紅番薯體積小、產量少,卻名氣大!尤其在民國六十一年,電視台播放「嘉慶君遊台灣」,描述清武將李勇將軍護鄉裹屍沙場的英雄事蹟,讓前往一睹李勇之墓的遊客絡繹不絕。這部連續劇不但讓李勇廟聲明遠播,也提高了紅番薯的知名度,而外地的遊客不遠千里而來。
 
 
     由於道地的紅番薯僅產於竹山近郊之「照鏡山」,產量不敷所需。因此目前已漸漸由竹山鎮農會推廣的台農六十四號甘薯異軍突起,口感不亞於原種紅番薯,產量也足以應付市場的需求。

竹山紅番薯產量已不敷所需

竹山紅番薯產量已不敷所需

 
 
 
 
 
 

晉江的燒塔仔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晉江風俗,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要烹蒸一鍋番薯芋頭,供全家人食用。據民間傳說,土地公和土地婆在探討世間事物時,土地公主張天下人人豐衣足食;土地婆卻說,如果天下人人豐衣足食,將來女兒要出嫁,誰來替她抬轎子?

土地公主張天下人人豐衣足食

土地公主張天下人人豐衣足食

 
 
 

過節用番薯芋頭祭祀土地公

過節用番薯芋頭祭祀土地公

  土地婆主張天下富的富上天,窮的窮寸鐵。土地公認為這樣做太過份,民以食為天,就賜給窮人番薯芋頭抵半年糧。人們感謝土地公的恩德,逢年過節都要用番薯芋頭祭祀祂。
 
 
 
 
 
 

燙手山芋(hot potato)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山芋」(yam)是番薯的別名,一般都是放在滾水裡煮熟後食用,所以剛煮熟時十分燙手,誰都拿不住,因此「燙手山芋」便被比喻棘手且各方皆不願接辦的事。  
 
     「燙手山芋」一詞,來由已不可考。不過有一則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的民間傳說倒與此詞有關。歷史上凡透過革命方式奪取政權或一時得以稱霸者,往往因出身微賤,時時疑心人家看不起他,怕人揭他不光彩的歷史瘡疤,大興文字獄;或恐其伙伴不服,而對功臣濫施刑戮。

朱元璋像

朱元璋像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

   在中國歷史中,真正由一介平民躍為皇帝、統一全國、建立大王朝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二人。尤其是朱元璋,在還沒有當上皇帝前,放過牛,作過和尚、乞丐、強盜,最後當了反賊(誅殺韓林兒)為了生存作過一些不光彩的事。英雄本不怕出身低,無奈他生性猜忌,在坐上皇帝的大位後,不僅大興文字獄,還廢了宰相,大殺功臣,為了鞏固君權整肅異己狀況最為嚴重。
 
 
     民間傳說在他當上皇帝後,有兩個兒時玩伴去求見,想靠兒時交情謀點好處。三人見面說起兒時的事,其中一人便聊起三人兒時因飢饉,隨手撿拾路邊的破瓦罐把偷挖來的山芋煮來吃,山芋燙手的往事
。朱元璋一聽臉一沉,立時命人把他拖出去,斬了。並回頭要另一人「把往事說清楚」,餘下那人戰戰兢兢,說起當年「攻打罐州城,活捉玉(芋)將軍」的往事,朱元璋一聽龍心大悅,便賞金百兩。這個故事說明了「燙手山芋」果然不是人人有本事吃得起。

還在冒煙的山芋十分燙手,不是人人有本事吃得起。

還在冒煙的山芋十分燙手,
不是人人有本事吃得起。

 
 
 
 
 
 

十五夜

 
     
     日本九世紀初的平安時代,每逢十五夜,宮廷貴族們會舉行「觀月宴」或「月之宴」,賞月、喝酒、朗誦即興和歌。這種活動扎根後,又逐漸演變為「拜月」儀式,在面對庭院的迴廊上、可以淋浴月光的紙窗前,供奉芒草、芋頭、番薯、糯米丸子
、毛豆、茄子、酒。芒草與毛豆、芋頭、番薯、茄子等,都是代表秋季的野生植物與農作物,隨手可得,因此,這個儀式便一直流傳至今。

拜月

拜月

 
 
 

「秋收祭」

「秋收祭」

  其實,在宮廷貴族開始舉辦「拜月
」儀式之前,日本農民早就有類似的祭典了,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農民舉辦的是「秋收祭」,供奉的當然也是芋頭之類的農作物。只是,貴族附庸風雅吟風弄月,庶民們可就不理那一套。村民們通常聚集在廣場,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要醉大家一起醉。
 
 
     現代日本人,每逢賞月時期,依然會邀三約四,來個「月見酒」宴會。說實在的,日本真是個「酒鬼天國」,春天有「花見酒」;秋天有「月見酒」;冬天有「雪見酒」;至於夏天,花樣更多。總之,一年四季,都有喝酒的藉口
。而且,大家都對醉酒的人,通常很寬容。

春天的「花見酒」

春天的「花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