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劇
首頁客家來源遷徙細說客家山歌認識客家小調情繫客家童謠度子歌賞析剖析客家戲劇淺談客家樂器音樂工作者客家社團活動工作日誌

 

 

 

概述

原名外江戲,又稱亂彈。本世紀30年代,始稱漢劇。流行于福建省的龍岩地區各縣和漳州、三明地區的部分縣市,廣東省的梅縣、大埔、豐順、蕉嶺、興寧、平遠及汕頭、潮州、揭陽、揭西等地。

客家漢劇的源流有「源於湖北漢劇」說、「來自徽班」說、「秦戲班底」說等多種說法。但據現有資料記載和考証,當與湖南祁陽戲(亦稱楚南戲)有較為密切的血緣關係。

客家漢劇的代表性傳統劇目有《大鬧開封府》、《大保國》、《百裡奚認妻》、《雷神洞》、《打蘆花》、《藍繼子》等。50年代以來,新創作的劇目主要有《陳客》、《鬼戀》、《月到中秋》等。角色行當分為四門九行頭。四門,即生、旦、丑、淨。九行頭,即老生、小生、青衣、正旦、花旦、老旦、烏淨、紅淨、丑 

音樂

以二簧、西皮為主,兼用部份崑腔、高腔、吹腔、南詞,並吸收融化民歌、吹打樂、佛曲等。

1.唱腔
2.場景音樂
3.樂隊和樂器

戲班

最早的漢劇戲班有“榮天彩”、“新天彩”、“老三多”、“老福順”,通稱“四大班”。“文化大革命”前,龍岩地區7縣(市)都有專業或業餘的漢劇團契。“文化大革命”期間,多被解散或極少活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劇團逐漸恢復,到90年代,地區、永定、上杭、武平均有專業漢劇團,各縣還有業餘漢劇團或民間頭班劇團。

 

 

本網站為育林國中樹育天才所製作,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E-Mail:yljhnew@mail.yljh.tp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