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台灣醬油的濫觴可追溯至明鄭時期。永曆15年時,鄭成功據守台灣,隨之搬遷來台的軍人及百姓帶來的文化衝擊,也帶來醬油釀造的技術。由於醬油是中華美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因而在家自釀自用或以製售醬油為業的情況相當普遍,造就了醬油的釀造技術蓬勃流傳,也代代相傳。當時的釀法為將黑豆煮熟後長成麴菌,然後加入食鹽後放在甕中發酵,日子久了,便能得到「越陳越香」的黑豆蔭油;而這個釀造的方法,便是目前醬油業奉為圭臬的「古法」。
●日據時期:甲午戰爭後滿清簽定了馬關條約,台灣進入了日治時期。在日本政府的統治下,醬油業仍維持著「後院即釀造廠」的家庭生產方式,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為了控管物資,遂規定須先成立官股49%的株式會社後,才能釀造醬油。此時醬油的釀造才由家庭走入產業,而以黃豆、小麥生產醬油(又稱日式醬油)的方式也是在這個時候引進台灣。
●台灣光復:台灣光復後,株式會社們紛紛解散,有些回歸為家庭式的醬園,繼續依古法釀造醬油,有些則改而成立具有規模的豆麥醬油廠。
●國民政府遷
台:西螺醬油以地方特產的姿態打響了知名度,也成功地讓西螺和醬油做了連結。當時的西螺,除了西瓜、稻米,就屬醬油最為有名了,全
盛時期西螺的醬油業將近20家,呈現一種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直至今日,雖然醬油廠僅剩10家左右,但講到了西螺,人們仍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醬油,便是當年所打下來的江山。
走在西螺的街上,三、五步便可看到販售醬油的商店,或高或低的招牌;目前西螺醬油的知名品牌有丸莊、瑞春、大同、華泰等,在各家獨門的釀造技術下,各自擁有愛戴的「粉絲」。由醬油為意象,在古老的街道上,串聯出香醇古樸的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