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釋應祥禪師奉請福建泉州開元寺的觀音佛祖(今俗稱正二媽)隨當時清兵渡海來台,路經番社(今台南市東山區)稍作休息,便向東走至火山腳下一間大廟(舊巖大仙寺)駐蹕數年。後來他因故離開舊巖,自行前往枕頭山一風水寶地「半壁吊燈火」,披荊斬棘,草茅建廟,創立了新巖(今碧雲寺前身)。

    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張丙起事,地方動盪不安,碧雲寺也遭兵焚毀,於是釋應祥禪師奉觀音佛祖指示,將自福建迎請至台的觀音佛祖金身迎請至東山,並建草茅安奉,隨後便自行回碧雲寺繼續修行之路。

    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番社庄民不忍觀音佛祖無處安祀,便合議迎請聖像下山至哆囉嘓西堡「番社街」(今廟址)上,由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發起募款建寺,寺成稱「碧軒寺」,並敬獻「碧雲傳香」匾額(現懸掛於正殿上方),其寓意是傳承「火山碧雲寺」之香火。嗣後有現東山鄉十六村白河鎮四里,協同祭祀並修建。

    同治十年、日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871年、1906年)連續發生兩場大地震,碧軒寺廟體都遭到震毀,分別至光緒元年、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875年、1909年)才分別由庄人吳以文以及鄭汝禎發起集資重建與修復。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碧軒寺遭日軍拆毀,到了民國三十九年由陳按察、蘇牛人主導修建。民國五十三年發生嘉南大震災,碧軒寺全廟倒塌,只剩「正二媽」今身安然無恙,附近居民便搭建臨時便房安奉,隔年再由時任東山鄉長吳啟東募款重建,於民國六十二年啟用。民國九十八年廟埕全部翻新,即今所見。

IMG_0298
▲東山碧軒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