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古道
故事大綱:
清朝時,有一位釋應祥禪師從福建開元寺奉請一尊觀音佛祖,並隨著當時清兵渡海來台。他搭乘的船在竹仔港上岸後,先寄居在阿公店。後來為了尋找更適合參禪悟道的環境,就帶著觀音佛祖遍遊南部各大叢林,最後在枕頭山的大仙寺駐蹕數年。修行期滿後,釋應祥禪師發現枕頭山邊半山腰處的「半壁吊燈火」靈穴環境清幽,決定獨自上山草建茅堂,將觀音聖像迎移過來,此為碧雲寺的前身。
後來,有來自安溪、土庫、番社的儒生林啟邦等八人,連同一位書僮,因仰慕釋應祥禪師的學養品德而向他拜師,並留在廟裡苦讀,結果九人全數登科。為表達對觀音和釋應祥禪師的感謝,他們決定捐贈大銀千兩,興建寺廟,便購買當時開墾的田地,於嘉慶十三年正式興建,取名「碧雲寺」。
道光十二年發生張丙之役,碧雲寺慘遭焚燬,釋應祥禪師按佛祖指示,將佛祖金身請至東山,建草茅安奉。道光二十四年,番社庄民不忍觀音佛祖無處安祀,便將觀音佛祖迎請至哆囉嘓西堡「番社街」。後有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發起募款,興建寺廟,並稱為「碧軒寺」。建成後,他更敬獻「碧雲傳香」匾額,意旨傳承「火山碧雲寺」之香火。
一百多年來,信眾每年都在過年前自碧軒寺護持佛祖聖像回祖家碧雲寺,讓佛祖在此過年團圓後,再於過年後迎請返回碧軒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