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
原民遷入
漢人開墾
日據時代
民國初期
工業興起
捷運建設
大事紀載
 
 
 
 

>>原民遷入

       我們查詢竹圍地區相關的歷史資料,相當的稀少,僅在台北縣誌地理誌(1960)有相關的紀載,竹圍地區舊地名稱為小八里坌,依據新北市的地籍資料,現在還有小八里坌子段竹圍子小段、小八里坌子段外北勢小段、小八里坌子段高厝坑小段、小八里坌子段樹梅坑小段、小八里坌子段內小八里坌子小段、小八里坌子段土地公鼻小段、小八里坌子段關渡埔頂小段,可以看出小八里坌的原始範圍,從關渡隘口一直延伸到八勢里、小坪頂、吳仔厝一帶。

最早到竹圍地區居住的(八里坌)平埔族
平埔族遷居竹圍地區以農、牧為生

       為何叫「小八里坌」,與對岸的「八里坌山」、「八里坌」有何關連?我們訪問當地的耆老告訴我們說:因為對岸叫「八里坌」,竹圍地區比較小所以稱為「小八里坌」 。台北縣誌記載,主要是因為在荷蘭人佔據台灣北部時,八里坌是淡水河口重要的港口,迫害了當時居住在八里坌地區的平埔族原住民,其次 據《裨海紀遊》所載,八里坌社眾因為遭後壟社(苗栗後龍道卡斯族)原住民攻擊,另外加上「八里坌山」觀音山能捕獲的動物有限糧食缺乏,在三種生存壓力的的情況下,八里坌社的平埔族被迫遷居到對岸,在關渡一帶渡過淡水河後,分成兩個分向遷居,往嗄嘮別,範圍大概是目前北投區關渡、一德、桃源、稻香等四里,另外往淡水的竹圍地區遷移,因為平埔族的居住,所以竹圍地區,在古代稱為小八里坌,應該與平埔族的遷居有關。

      
參考資料:
1.台北縣誌,地理誌(1960)。
2.左岸故事,八里坌的興衰起落。林一宏。
3.登小八里坌山。莊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