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人和泉州人的械鬥逼得同安人跑到這裡-大稻埕,漸漸的同安人在這裡聚集成一個聚落,也加速大稻埕的發展。
●大稻埕的經濟貿易:大稻埕之建街,始於咸豐元年(1851),當時有一位名叫林藍田的人,自基隆移居大稻程中街,建築店鋪三幢,從事與大陸之貿易,以華北、廈門、香港各地運來貨物,銷售於附近的農民,換取油、米、糖、菁、茶葉、樟腦等,以輸出大陸各埠。店名是林益順,是為大稻埕店鋪的先驅。1851年林藍田由基隆移居大稻埕,與族人在此建立三間閩南式街屋,是大稻埕最早的商店及建築,經過一百多年,三棟街屋有兩棟留下來,分別是迪化街一段154號勝豐食品行,與156號林五湖本館,而上圖為林五湖本館(臻味茶苑),我們去大稻埕逍遙遊所拍攝。
●林五湖本館(臻味茶苑):林五湖並不是真名,而是林家經營命理館的稱號,林江於此棟建築第二進開設「林五湖命相館」,為永樂市場三大命理師之一,後代子孫仍持續以「林五湖」經營命相館,目前命相館營業已經遷往迪化街一段280巷7號,但林家祖先牌位及大房仍住在此宅,因此每年林家子孫都會回到祖厝祭拜先祖,每年高達15次。
●同安人在大稻埕定居:當時雖淡水河岸時有船隻停泊,但大部分都出入於較上游的艋舺港口,此間還人煙疏落未成其為市集。一直到了咸豐3年(1853),艋舺爆發所謂「頂下郊拼」,拼鬥結果同安人(下郊人)潰敗,所以便遷去他地,並奉護霞海城隍的金身,逃離八甲庄,轉進入大稻埕,除了營建新市街外還重建廟宇,利用淡水河的河道之,來從事對外貿易,形成「同安人聚落區」。咸豐6年(1856)及咸豐9年(1859),新莊地區發生嚴重的漳、泉械鬥,同安人也一再敗績,紛紛退回大稻埕,並作長久定居之打算。自此以後,整個台北盆地附近,每次一有具規模的集體械鬥發生,便有一批批逃難者逃抵大稻埕,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圍,陸續建立起「漢人居住區」。(左圖1912霞海城隍廟,右圖五股之義勇公之墓。引用自霞海城隍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