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二八水概況﹥ 四、區域特色

 
網站首頁 網站導覽頁 八堡圳探索 開圳名人榜
跑水節盛典 觀光自由行 幕後二三事 相關資源網
   
 

一、前言

、歷史考證 三、實地情況 、區域特色

五、結論

 

四、區域特色

 
 

 

一、地理位置

二水鄉位於八卦台地南端起點,全境東側與山為鄰,南側則與濁水溪中下游北岸為界,又是濁水溪沖積扇扇頂,地形狹長面積不到三十平方公里,在歷史發展過中和「山」、「水」的關係非常密切。

二、開墾

祖父輩接棒「開山」又「耕溪底」的任務,繼續披荊斬棘與山、水爭地。所以,二水人充分發揮了人定勝天,刻苦耐勞的精神,讓山地變果園,河床便稻田,這是令二水鄉民感到自豪的地方。

二水鄉位居濁水溪北岸沖積扇扇頂,自古這裡就是平地與「內山」出入的重要門戶。二水人的老祖先,選擇有水有山的八卦山與濁水溪間的土地作為安身立命之地,雖然土地狹窄不到三十平方公里,卻托濁水溪水源灌溉之便,創造了這個好山好水的好地方。再加上十八世紀初,也就是清康熙年間,施世榜和黃仕卿兩位先賢在二水鼻仔頭建設水圳,更強化了農業發展。

三、困境

雖然,開鑿出來的兩條大圳縱貫二水鄉境,使農民在耕作上可以更便於灌溉,然而,兩條大圳以及日治後修築縱貫線和集集線兩條鐵路,還有後來的縣137141152號公路,一共合計七條水陸路,也幾乎把二水鄉境內切割成長條狀的小片土地,使得農地耕作陷入困境,影響二水人的生機,使二水鄉變成彰化縣最窮之鄉,當時的人多半過著「儉腸捏肚」的生活。

四、突破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西元一八九八年(當時為日治時期)的大水災,洪水侵蝕、沖割不少二水鄉的土地,卻同時也托濁水溪氾濫之福,帶給北岸靠近二水河床一大片浮覆地,也就是河水氾濫之後,被水翻攪上來沉積於河道兩旁的泥土。後來日本政府為保護彰化平原,在北岸築堤斷絕東螺溪,使洶湧的東螺溪南移到西螺溪,形成一千多甲溪埔,二水人稱之為「溪底埔仔」。

五、發展

早期的「溪底埔仔」是一片荒蕪,有野兔、禽獸棲息。於是,便成為鄉民圍捕野兔、獵取野鳥的好地方。另有一些比較勤勞的鄉民在河堤邊種植蔬菜、蕃薯、花生一類的作物,但當時,「溪底埔仔」並沒有太多人想去開墾。

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農產品都被日本政府征收殆盡,民生物資缺乏,糧食、物資開始實施「配給制」,就是按人口配發一定的量。同時,也呼籲民眾多多利用空地種植蔬菜、雜糧以補充配給物資不夠的情況。

而為了照顧一家人的生活,二水人遂拾起老祖先努力踏實的拓墾精神,上下山溪,開山耕田,種植水果、雜糧一類以貼補家用。更有人在河川地上開渠引濁水溪水灌溉,改植水稻,不但產量意外的好,品質亦不遜於堤防內的水田。也因為日本政府認為河川耕地並非征收稅收的範圍,許多人受到鼓勵,於是就紛紛扛起鋤頭,掀起開墾「溪底」的熱潮。只要是可耕之地,幾乎大小溪流的河床,都成為農民開墾利用的重點。現在,放眼河床,除了水流或無法開耕的部份,其他幾乎全都變成田園。農民與水爭地,使「瘠地變沃野,河床變稻田」,這種刻苦耐勞的精神,令人欽佩!

六、成果

如今,二水鄉境內之一大片「溪底田」,經濁水泥沙長久灌溉改良之後,已經變成良田沃野,對二水鄉農業經濟的發展裨益良多。二水鄉溪底田所產的胭脂茄、白玉苦瓜、黑土紅甘蔗,還有山坡上所種植的白柚、芭樂等等更是名聞遐邇,非常受消費者歡迎。而站在二水河堤上,眺望遼闊、繁盛的「溪底田」,不禁要對父祖輩流血流汗與溪爭地的精神,由衷的欽佩和敬仰。

   
  2010年跑水節全國記者會上展示的農特產品。有白柚、白芋苦瓜、胭脂茄等等。
(照片來源:二水鄉公所 提供)
 
   
  溪底田所產的胭脂茄
(照片來源:引用自 源泉國小網頁)
山坡地種植的白柚
(照片來源:引用自

鼻子頭休閒農園 Xuite部落格)
 

七、小結

二水鄉,是一個以山為鄰,以河為畔的地方。這塊位於彰化縣境內一個小角落的小鄉村,鄉民卻能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靠山吃山,與河爭地,開創出滿山坡的果林與千頃良田。既有前人的開墾、種植,世世代代的子孫當然更應該珍惜這一切得之不易的資源,與山、河共存共榮,才不負現今「好山好水好二水」的輝煌成果及讚譽!

 
 
     
     
  參考資料:賴宗寶《二水采風》
照片來源:二水鄉公所
     鼻子頭休閒農園 Xuite部落格
     源泉國小網頁
   
 
 

回二八水概況首頁
 

回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