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二八水概況﹥ 二、歷史考證

 
網站首頁 網站導覽頁 八堡圳探索 開圳名人榜
跑水節盛典 觀光自由行 幕後二三事 相關資源網
   
 

一、前言

、歷史考證 三、實地情況 、區域特色

五、結論

 

二、歷史考證

 
 

 

「二八水」地名的考證,可從文獻資料上來看:

壹、名稱更迭

 一、最早:清代〈乾隆年間臺灣番界圖〉(1760

「二八水」這個名稱,最早在清代〈乾隆年間臺灣番界圖〉中出現,圖中標示有「二八水庄」。

 二、清代:道光十二年(1831)之《彰化縣志》

《彰化縣志》:「二八水渡,一名香椽渡,與沙連往來通津。」

清道光十二年出版的這本《彰化縣志》中,東螺東、西堡各莊的名稱中,即出現了「二八水」之名。

 
保名 莊頭數 莊名

東螺保

85

 悅興街、七張犁、四塊厝、良吉莊、梅洲莊、興化莊、
 寶斗莊、下水仔、麻園寮、圳墘厝、睦宜莊、崙仔尾、
 突後莊、
打廉莊、田尾莊、饒平厝、鼻仔頭、新厝仔、
 芎蕉莊、烏途莊、芎蕉腳、漳浦厝、下萬年、新莊仔、
 
二八水、番仔寮、半路厝、海豐寮、茄苳坑、松柏坑、
 十五莊、同安寮、沙仔崙、下水埔、頂下壩、湖仔內、
 溪頭莊、牛埔厝、
北斗街、溪洲莊、舊眉莊、番仔埔、
 茄苳腳、北勢寮、五張犁、八張犁、海豐崙、龜殼花、
 扶樹莊、西勢寮、三條圳、湳堵莊、打馬辰、大新莊、
 半廍仔、溪墘厝、詔安厝、新莊仔、鳳凰厝、
三塊厝
 路口厝、江西店、水漆林、崙仔腳、連交厝、頂后埔、
 下后埔、吳厝莊、頂麻園、見貴莊、西瓜寮、下麻園、
 下溪洲、圳寮莊、塗結厝、埤頭莊、牛椆仔、
埔心街
 內十張犁、外十張犁、頂樹仔腳、下樹仔腳、
 內潮洋厝、十三張犁、三十張犁。

: 《彰化縣志》中東螺保下所轄的莊頭名。 
  
(資料來源:鯤鯷工作室Xuite日誌)

圖:《彰化縣志》中的地圖。 (圖片來源:鯤鯷工作室Xuite日誌 重繪)

 三、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一開始,二水地區的行政區名仍然沿用「二八水庄」。直到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才改稱為「二水」。

貳、命名由來

 一、地名辭書上的解釋

 1.因「河流形狀」而命名

 日本人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所謂『二八水』,乃是兩條河川流成八字形的意思。亦即把濁水溪一渡頭的名稱轉為庄名,該渡頭之名已經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續修臺灣府志》。道光十二年的《彰化縣志》記載:『二八水渡,一名香椽渡,二八水與沙連(今南投縣)往來通津。』由此可知,當時以本地為起點,有船舟溯越濁水溪東方,通至番界水沙連。」

 根據此段文字描述,二八水之名,是源自於一個「渡頭」的名字,而此渡頭的命名根據,則是因為其正位於濁水溪兩條河流交會成「八字形」之處,所以說「二八水」的由來,源自於河流匯流之形狀

 2.因二水境內的「水圳」而得名

 洪敏麟在《臺灣舊地名沿革》中指出,「二八水渡」並非今日之二水,而是現今竹山鎮北部下坪里境內的香員腳。「二八水」地名的由來,實是因為境內有「二分水圳」與「八堡圳」而得名。

 《彰化縣志稿》:「二水原名二八水,係由二八水圳或二八水渡,轉為二八水庄,日據民國九年,乃略八字,成為今名。但亦有誤作『本鄉有施厝圳及十五庄圳,故名二水。』」

根據此段文字描述,二八水之名,是源自於二水鄉境內之「二分水圳」及「八堡圳」兩水圳名稱而得名。同時,亦駁斥了二八水渡之說,根據其實際位置推論,應該和二水古名──「二八水」之命名的關係較小。

 3.因「水圳形狀」而命名

 賴宗寶《二水我的家鄉》:「八堡圳和十五庄圳形如『八』字,分開流經二水腹地,由此得名『二八水』」。

 根據賴宗寶先生所指,八堡圳和十五庄圳形如「八」字,分開流經二水腹地,由此得名「二八水」之說,雖與前一說中所提到的水圳名稱互有出入,亦可聊備一說。

 4.小結

 以上說法各有著重的推論極其證據,但是仍然各有所缺。安倍明義與《彰化縣志稿》解釋因「二八水渡」得名,但是經考證,「二八水渡」實際位於現今竹山鎮的香員腳,當然較不可能是二八水的命名依據。再者,洪敏麟所指因「二分水圳」與「八堡圳」而得名之說,亦有值得懷疑之處。因為於康熙四十八年時,施世榜等人所築的水圳還不被稱做「八堡圳」,而是稱為「施厝圳」或「施貢生水圳」,清代方志、古文書等文獻中即可找到證據。所以,第二種說法,所採用的憑據仍在時間上有未充分之處,所以也不能完全相信。同時,在施世榜興築水圳的年代(清康熙48年至康熙58年),台灣也還沒有出現「保」的行政區域規劃。這種行政區域名稱,要一直到清乾隆以後,彰化縣才有「保」的名稱出現。

圖:1832年以後周璽撰《彰化縣志》中之附圖。 
  
(圖片來源:鯤鯷工作室Xuite日誌)

 二、從讀音方面詮釋

 陳國典在《彰化人》雜誌上所發表之文章中,提出了數個理由。

 1.「幅」與「八」讀音雷同

 陳國典指出,明鄭時期,先民自林杞埔(今竹山)到二水的路途中,必須經過清水和濁水兩條溪流。當時,先民稱越過這兩條溪水,叫做「過兩幅水」。「幅」字讀音念「Pak」,「八」字讀音「Pat」雷同。而當時移入本地的先民多半識字不多,所以就將地名寫成了比較簡單的「二八水」,而非筆劃較多、較複雜的「二幅水」。

 2.「合」與「八」讀音雷同

 陳國典認為二八水所指的兩條溪水,應該是清水溪 和濁水溪,清、濁兩條溪流在二水地區會合,然後向西出海。從內山流出的清水溪和濁水溪被稱作「二合水」,「合」字讀音「Kap」,與「八」字的讀音有部份相似,因此久而久之,此地就被叫作「二八水」。

 3.因兩條水流形狀而命名:清水溪、濁水溪

 同時,陳國典亦提出,清水溪和濁水溪在本地會合之前,形狀如「八」字,此地亦可能是因形狀而得名。特別的是,兩條溪水在會合後又分為二水。於是,無論匯流前後,都流成八字形,故將兩段八字形水流的匯流點(同時也是分流點)的所在地命名為「二八水」。因此,依形狀命名的意涵似乎只在於所根據的溪流問題了。

 然而,若「二八水」真是因此而得名,此地名的所在地應該會接近兩條溪水的會合處。但是,該處的古地名卻是「鼻仔頭」,即後來的「源泉村」。所以,陳國典先生的說法,仍存有疑慮。

 三、因「二八水圳」而得名

 張素玢則認為「二八水」之名應該得之於「二八水圳」。他提出《重纂福建通志》卷三十七〈水利〉的記載中,指出二八水圳大約興築的時間,在康熙58到60年之間(1719∼1721),是兩條重要水利設施的聯絡水圳。二八水圳沿線穿過清代二水地區的過圳庄(今合和、上豐、過圳、五伯、光化、光文、二水等村),也就是從二水的集集線火車車庫,流經文化村、二水街、光化村,一直到員集路的二八水橋。這條水圳正好是二水的中心,也是昔日二八水庄的範圍。不過,目前已經看不到完整的二八水圳了。也因此,過去的研究者時常將焦點投注於施世榜等人所開築的八堡圳,而忽略了與八堡圳時間相當的二八水圳。二水舊地名的由來,有可能是源於「二八水圳」之名。

 四、結論

 然而,「二八水」之名,若是早在康熙58年(1719)之後即存在,又為何會遲至乾隆25年(1760)才於地方縣志的地圖中出現呢?從康熙58∼60年之後,直至乾隆25年,其間歷經約40年的時間,為何未曾見其他文獻記載或詮釋「二八水」地名之資料?此外,《重纂福建通志》一書 最早是由道光年間的陳壽祺所撰,其中所考證的年代,是否有錯漏之虞,仍待解答。還有,張素玢所引用的「二八水圳」一說,於早期資料中亦僅見於《重纂福建通志》書中,是事後追溯之資料,且只有一項證據,不足以完全證明其說法。同時,據上述洪敏麟在《臺灣舊地名沿革》中指出的「二分水圳」楊緒賢校訂發表於《臺灣文獻》中併附的「八堡圳全圖──附二分水圖」等資料而言,「二分水圳」與「二八水圳」,是否可能是「一字之訛」,亦值得持疑。

 所以,「二八水」之名的由來,眾說皆備,卻都有其不足、值得深究議論之處。在原因尚成謎之前,每種說法亦皆可權作參考之用吧!

 

 
     
     
  參考資料:張素玢〈二水鄉古文書與老照片數位化計畫
     陳水源〈八堡圳開築工程大功業〉
     台灣咁仔店
     鯤鯷工作室Xuite日誌
   
 
 

回二八水概況首頁
 

回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