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歷程:新創時期: 民國六十年代末期,少數成衣批發商在此開業,長明街成衣分布主要位於靠火車站附近,林森路上由建國路製鐵路一側,例如老字號的商店:大西洋、永豐、慶大……等,此時的銷售主要以批發為主,而規模大約五十家。 民國七十年代初期,隨著部分較具規模的商家在此開業,使得愈來愈多的成衣批發商在此聚集;讓長明街的規模逐漸增加,形成類似今日「商圈」的概念。 鼎盛時期: 車來車往,伴隨著人聲鼎沸的熱鬧街景:前來批貨的卡車堵住了街口,各個店鋪裡一箱箱包好的衣服擺滿地板,機車騎進騎出,使得人潮與車潮擠的長明街水泄不通,長明成衣街成為南台灣著名的成衣商圈與批發重鎮,導致原本是雙向道的車道,因而交通阻塞,由此可知它的熱鬧。為了改善此狀況,而將其改成單向道,交通阻塞也終於獲得疏解。 衰退時期: 消費者漸漸改變了消費型態,使人潮逐漸的變少。 加上長明街的房租一直上漲,店家逐漸搬往安寧街,以及商店早已呈現飽和的狀況,新的店家沒辦法進駐。
未來契機: 目前台灣成衣業面臨的問題是整個產銷設計的問題。台灣的成衣都是在台灣設計,但卻是在中國製造,對台灣成衣市場是相對弱勢的。因此希望能走向專業設計、版權風格、客製化。衣服不是製造而已,還要懂得怎麼穿,怎麼配帶,因為現在衣服不僅為了保暖,還要穿出一個人的個性。衣服延伸出的一些服飾配件,像是圍巾、服裝配飾等,都是在屬於服飾業的範圍內。可以專門培養一些對成衣設計有興趣的青年,由他們專門設計,設計出來後交給廠商,如果服裝熱賣,設計者便能享受版權,走在世界流行的尖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