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可以提供民生用水及農作物灌溉所需的水源,容易吸引人口聚居,因此古聚落的發展位置,大多位於河渠附近。曹公圳是高雄平原地區最重要的灌溉渠道,曹公舊圳(又名五里舊圳)與曹公新圳(又名五里新圳)提供了沿岸居民重要的水源,因而發展出許多聚落(如圖一,點圖放大)。
接下來,我們以「後庄聚落」、「鳳山舊城」和「鳳山新城」(如圖二,點圖放大)為例,說明水資源對古聚落的影響:
2009/2/14 王妍惠繪製 本圖參考資料: 曹公圳流域-潛力點介紹/高雄縣鳥松鄉鳥松社區發展協會編印 |
後庄聚落
大約在清朝時期,後庄就已經了出現了村落。根據歷史記載,早期後庄這塊區域是常常缺水的,後來因為興建了曹公舊圳,才改善了後庄地區的缺水問題。曹公舊圳興建後,地勢低平的後庄,因灌溉用水取用方便而發展快速。然而也因為後庄身處地勢較低的地方,所以只要豪雨降臨,來自上游的大量洪水,必定造成後庄的淹水。曹公舊圳由東而西貫穿後庄,長期以來,後庄享受水所帶來的水利,卻也避免不了水所帶來的水患。
鳳山舊城
康熙二十二年(1682),台灣納入清朝版圖,隔年將鳳山縣治設於左營埤仔頭。「埤仔頭」是因為位於蓮池潭的最前頭而得名,俗語的「頭」,就是「前面」的意思,也就是在蓮池潭最前頭所形成的古聚落。早期農業社會的農民,利用蓮池潭的水來灌溉廣大的農田。鳳山舊城的古聚落建在蓮池潭水邊,因取得民生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方便,而逐漸發展成較大的聚落,此地目前還保有當時遺留下來的古厝。
鳳山新城
鳳山縣城原位於高雄市左營區,但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事變後,縣治移往「下陂仔頭街」(今鳳山市三民路),在1788年開始了鳳山新城的歲月。鳳山新城的發展除了政治的因素,與曹公圳的修築也有密切關係。當時農民利用雨水種植水稻年僅一穫,如果遭遇乾旱則可能粒米無收,當時的鳳山知縣曹謹因而在道光17年(1837年)開鑿水圳造福鄉里。曹公圳除了有助於農業的發展,曹公舊圳也流入鳳山縣城的外濠溝及內濠溝,形成串聯鳳山縣城六座城門及六座防禦砲台的護城河(如上圖三,點圖放大),曹公圳的開發不僅使得當時的鳳山迅速發展,更成為鳳山城最佳的防禦屏障。
心得
研究後發現,水圳對古聚落的影響非常大,因為興建了圳道,改變了灌溉農田的方式,也解除了缺水的危機,最重要的是,這也促進了古聚落的繁榮和發展,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我們仍然需要和水好好的相處,才能享受水所帶來的好處,而不致於遭受水所帶來的禍害。
撰文者 廖柏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