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鄒邑(今山東曲阜)人,周靈王二十一年生,周敬王四十一年卒(西元前551至479年),享年七十三歲。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的,有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及印度的釋迦牟尼,此時可謂東西方皆有聖人。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他是一位重視個人的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世哲學家。
宋國貴族的私生子
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國大夫,曾讓位於宋厲公。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改姓孔,傳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曾為國立下戰功,被封於陬邑,又稱陬人紇。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了。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孔子三歲喪父,家境清苦,由母親撫養教育成人。曾一度官任司寇,三個月使魯大治,夜不閉戶;他由工作環境內學習貴族禮儀,自官府典藏中博覽群書,學識更為精進。
終其孔子一生,雖然他的仕途多失意,但他在中華文化之影響十分深遠。春秋變局中,孔子力學濟世,曾為匡正社會而周遊列國,勸諫君王行道;晚年,整理古代文獻,奠定中華文化萬世不易的基石。
以六藝傳授學生三千多人,不論其階級、人品,凡是真心向學,他皆來者不拒、誨人不倦。
周遊列國
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重要影響
(一)政治方面
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儒家便成為中國歷來的"正統之學",若想飛黃騰達,或想實現政治抱負,非要讀儒家不可。這可解釋了中國歷來的讀書人、官員都是儒生。
(二)教育方面
孔子所開創的私人講學之風,流傳後世而增大其規模。當儒學成為"正統"官學之後, 中國的教育事業便以它為中心,儒家文化得以興盛。小孩,若家境不太差,能夠供養他讀書的話,自小開始就要誦習儒家經典,為未來立身處世舖路。這可反映了儒學深入民心的程度。
(三)思想方面
儒家所主張的"仁",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讀書人, 以"仁"為本所推展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可 說是中國讀書人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孔子的思想,歷來有 不少人研究、繼承和發揚光大。戰國時便有"亞聖"孟子、主張"性惡" 的荀子;使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漢代大儒董仲舒。
唐代的古文家韓愈,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來推動其"古文運動";以及宋明理學的代表朱熹、 王守仁等,他們的學說都是建基於儒學而有所闡發(當然有所偏頗和走向極端)。新文化運動雖然將儒家思想批評得一文不值,但近 現代學者也開始重新研究儒家的學術價值,現在大儒唐君毅先生 便是當中的佼佼者。甚至西方的漢學家,也都十分重視儒學;現在美國政府倡導的家庭觀念,就是基於這些漢學家的研究而實行 出來的產物。
(四)社會方面
由於學習儒學可以使平民晉身統治階層,提高社會地位,所以傳統中國社會便出現四民之說:"士、農、工、商。"士即位讀書人,中國古代讀書人皆是儒生,位列四民之首。不論他們出身如何,總之能出仕為官,就會受到尊重。反之,則百般凌辱。因此,中國社會的分化十分嚴重。讀書人有他們的清高,但下層人民連生計都成問題,文化出現斷層,而令儒家的理想抱負不能廣及民間,"大同"世界的"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理想沒曾出現。
教師節
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孔子誕辰八月二十七日訂為教師節。後來經曆數及考紀專家將孔子誕辰換算為國曆應為九月二十八日;故於民國四十一年由行政院提請總統明令:孔子誕辰及教師節改為九月二十八日,以紀念至聖先師,並慰勞教師們經年的辛勞。
每年教師節,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最隆重的禮儀,表達對孔子無上的敬意。在教育行政單位及各級地方政府所舉辦的「慶祝教師節大會」中,亦分別頒發資深及優良教師獎狀,以表彰教師們對社會的貢獻。隨著時代變遷,教師以不再像以往那麼受尊重。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