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新白楊部落] [認識TRUKU編織文化] [文化體驗課程] [主題研究過程] 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認識TRUKU編織文化導覽[編織意義] [編織過程] [編織工具] [編織歌謠] [神話與禁忌]

 
(二)TRUKU編織過程

 [種麻][割麻][取紗][甩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煮線][洗線][染色][日曬][理線][理經][織布]

     (1)種苧麻

        苧麻的成長大概敘述如下,如果是從苧麻根開始種植,視所種植的土壤肥沃度及種植時間來看,大約2~3週,苧麻根會陸續長出嫩芽,高度成長至約15~20公分時要將根部以上的莖折斷,並施灑肥料,一直成長至苧麻莖成熟且呈現棕紅色時,剝取苧麻紗才不容易斷,但由於從苧麻根種植,要成為編織者使用的材料,還需要2~3次的割苧麻的次數後(成熟且呈現棕紅色→割苧麻的過程),第3或第4次的苧麻採收才算真正可以用的材料,因此種植後到可採收成編織材料大約要6~8個月的時間。那如果是已經在田裡長期栽培的苧麻,成熟過程就不需太多的時間,大約一季就可以採收一次,一年採收大約3~4次。

苧麻種植過程

鋤草整地

挖鬆土壤

種下苧麻根

圍籬保護

苧麻生長觀察

         
苧麻生長觀察情形

約2週(5~10公分)

3~4週(10~15公分)

折莖後蔓延(約1~2月)

蔓延生長(2~3個月)

一叢苧麻(6~12個月)

     (2)割苧麻

        一般來說採收苧麻是女人的工作,為男子所禁止,必須先將苧麻葉處理,採收者會利用鐮刀將根部以上的莖割斷,大概是以手掌可握的數量(10~15),握其根部,有葉子部份朝下,利用鐮刀刀背將葉移除。
割苧麻過程    
割苧麻莖部底端 除去葉子 採完苧麻莖
     

     (3)剝莖皮取麻紗

        苧麻莖必須剝皮,採收者會以坐姿且雙腿伸直方式,取2~3根苧麻莖(初學者建議1根體驗),利用雙腳大姆指交叉固定其末梢處,同時雙手將其莖折斷(約苧麻莖3分之2處),主幹莖會應聲而斷,但莖外之皮不會斷,利用竹子作成的刮麻具,刮其表面,留其纖維(呈白色)。這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除手腳並用外,腰力更是不可少,當時剝麻皮的工作,皆由女人操作,禁止男人協助。如果苧麻園很廣,主人會以「換工」的方式,集體合作,完成這項工作。
取苧麻 紗過程        
取麻紗前準備刮麻器 折斷莖部 莖部折斷取其苧麻皮 手腳並用重複刮皮 取苧麻紗捲在手掌中
         

     (4)甩紗去雜質

        剝過的苧麻成了纖維,稱為苧麻紗。為了使其品質更好,要把苧麻紗用力的往石頭上摔打,使其殘留的雜滓清除乾淨。

圖片來源http://www.shanli.org.tw/saw.htm (讓苧麻編織成美麗的彩虹—山里部落)

 

     (5)日曬

        打紗之後,將苧麻紗一綑一捆的放在壘石上(hawat),日曬使其纖維更堅韌,也將其水分瀝乾,搬運方便。

圖片來源http://www.shanli.org.tw/saw.htm (讓苧麻編織成美麗的彩虹—山里部落)

 

     (6)捻紗

        把苧麻紗的一端用門牙咬住,再用手將苧麻紗分解,並以搓揉的方式一段一段將其連結,繞在手掌上,繞滿手掌之後,取下紗,在從其中間綁起來,叫做「Bkuul」。
另外是在自己脖子上繞細的麻繩,將苧麻紗綁在麻繩上(代替門牙咬住,也比較衛生)再同上述之動作操作,所以當時的婦女,脖子上常繞上細麻繩,除了當工具外,其實它也是「認真婦女」的表徵。捻紗需耗費許多時間,因此Truku族女人很會利用時間,在前往農事工作的地點或前往他處時,她們會邊走邊捻,回家時再繼續重複的動作。
以口捻紗 不以口捻紗(脖子繞麻繩) 將苧麻紗分解 搓揉連結繞在手掌上

     (7)捲紗

        將綑好的苧麻紗,利用搓線桿用手捲使桿旋轉,將苧麻紗隨桿轉動環繞,環繞的粗細,約在直徑10~20公分即可。
搓線桿環繞苧麻紗 綑好苧麻紗(放於背籠內)
   

        (8)紡紗(綞)

        用紡錘來紡紗,紡紗的動作是方便接下來的處理;使其方便煮、曬、洗、染色等,使苧麻紗雖經過繁瑣的處理,也不會凌亂。
搓線桿環繞苧麻紗

      (9)煮線(漂白)

        將苧麻線與碳灰加水攪和,放在鍋裡燒煮,以往都以木材燒煮,要注意火勢的大小,如果火太大,燒煮的苧麻線受熱面積不均時,漂白的過程容易失敗,燒煮時間大概三小時以上。是否完成,得視苧麻燒煮的柔軟程度與潔白而定,如何判斷已潔白,可在燒煮後段時間,利用清水將其局部苧麻線取出搓揉清洗,如局部呈現潔白即可。

煮苧麻 線過程        
生爐火 鍋內以小火煮木灰水 另取一盆木灰水 拿曬過的苧麻紗 與木灰水攪拌
煮的木灰水開始小滾 放入攪拌後的苧麻紗 再倒入木灰水約9分滿 蓋上鍋蓋悶煮約3小時 煮到鍋中水蒸發
         
     (10)洗線

        洗紗是為了將附著在線上的雜滓、黑泥清洗乾淨,使苧麻線更潔白。洗紗需要大量的清水清洗,編織者都會利用附近的溪流(流動且清澈)清洗,透過水流線上的雜滓、黑泥清洗乾淨,比在家中清洗效果更佳。過去取水不便,在幾位受訪者訪談當中,她們在還沒真正觸碰編織的技巧之前,在天還沒有亮時就會被家中長者叫醒,到水源處取水,是否與洗紗需要大量的水沖洗應有直接的關聯。

圖片來源http://www.shanli.org.tw/saw.htm (讓苧麻編織成美麗的彩虹—山里部落)

 

     (11)染色

        本族傳統浸漬的顏料不多,大概只有紅色與黑色,因此編織線材的顏色只有白、黑、紅紅色:從田裡挖薯榔的球根剁碎,再與苧麻線攪拌搓揉,將薯瑯顏色浸漬到苧麻線中,最後苧麻線會變成紅色。黑色:九芎樹葉也是其中的一種方法,經過浸漬後再將苧麻線埋入水田水稻田中約1~2天,清洗後會呈黑色。白色:經煮線過程使其漂白。
薯榔的球根剁碎取汁液 薯瑯汁液浸漬到苧麻線一起煮

圖片來源http://www.shanli.org.tw/saw.htm (讓苧麻編織成美麗的彩虹—山里部落)

 

     (12)日曬

浸漬過後,經清洗,接著要日曬放在室外竹架上,任其日曬雨淋,大約一星期至二星期。
   

     (13)理線

        在日曬的過程中,線是必要的處理。檢查苧麻線是否有斷線,或是攪亂在一起,所以必須經過理線的整理。
   

     (14)理經

        將苧麻線依照自己所要的圖案,顏色纏繞在理經架上,作品的成功與否,端賴理經架上的努力。
     

     (15)織布(編織織法)

        太魯閣族的編織在前面14個步驟就花很多時間,然而真正耗費時間及考驗婦女是不是真正的女人才剛開始,可以說織布的方法與過程,才是決定織出來的成品好不好看,好看耐用的作品就要看紋路,大致來說,太魯閣族編織大約有五種:分別是平紋織、斜紋織 、菱形織、花織、米粒織或浮織,以下將簡單的概略敘述。
平紋織:
是最簡單最有規律的織布方法,因此可以織很大塊的布料,可搭配各種顏色(過去是只有紅、黑色)做不同的長條紋路,一般來說平織布料都是拿來作被單、桌布或背小孩。

大片平紋織布料(李梁阿雪贈) 平織紋路(左圖標示1之局部放大) 平織紋路(左圖標示2之局部放大)

斜紋織:斜紋織 法及其整經方法都與平紋 織法不同,但只要認真學習,很快就會上手。一般來說平織布料都是拿來作被單。

圖片來源  泰雅賽德克傳統織布文化 鐵米拿葳依()曾瑞琳)

菱形織:菱紋織 法及整經方法與斜紋 織法相同,過程大概是先以斜紋織法編織後,所使用的編織工具(線綜絖棒及分隔棒)再交互使用,也稱之"倒退"製作法。

作品來源   Yusi•Yutaw 李梁阿雪之女 左圖局部放大

挑織或浮織(米粒法):
挑織或浮織理經法與平織理經法一樣,必須用挑花棒挑出圖案,挑織或浮織 需要用到很多分隔棒,在編織的意義文中提到,
要通過彩虹橋者,必須會打miri ratukpala msabung這兩種編織

作品來源   Yusi•Yutaw 李梁阿雪之女

文字資料參考來源
(1)http://www.shanli.org.tw/saw.htm (讓苧麻編織成美麗的彩虹—山里部落)
(2)泰雅賽德克傳統織布文化 鐵米拿葳依(曾瑞琳)
圖片來源:
(1)http://www.shanli.org.tw/saw.htm (讓苧麻編織成美麗的彩虹—山里部落)
(2)泰雅賽德克傳統織布文化 鐵米拿葳依(曾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