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新白楊部落] [認識TRUKU編織文化] [文化體驗課程] [主題研究過程] 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認識TRUKU編織文化導覽[編織意義] [編織過程] [編織工具] [編織歌謠] [神話與禁忌]

   
 (一)TRUKU編織的意義

       昔日Truku族的女性,人人從小就要學會織布,且要求精通之,否則會被人歧視,死後更不能通過彩虹橋(hakaw utux)上之樂園。要通過彩虹橋者,必須會打miri ratukpala msabung這兩種編織。Truku族傳統編織必須經過繁雜而嚴謹的過程,每一步驟每一過程不得馬虎、不得隨便,才能織得好作品。(胡清香 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 第一集 )
        過去
太魯閣族生長的環境都會種植苧麻,但在日據時代,日人認為編織這項工作太浪費時間,貶抑這項生活技能並禁止此文化的推展,並要求族人遷徙到山下學習耕種。在訪談萬榮鄉紅葉村的李梁阿雪女士時,他堅持完整且忠於原味的方法編織,嚴格來說,就是從種植苧麻取麻紗捻成麻線為編織的材料,再將編織的麻線透過傳統織布工具編織而成整個過程,在訪查採集大量苧麻為材料的編織工作者中,花蓮縣僅剩萬榮鄉紅葉村的李梁阿雪女士(yuyuh)及秀林鄉富世村的 黃蘭妹女士(yapon)兩位長者,她們都有一個共同與其他編織者不同的傳統優勢,就是田裡種植大量苧麻,及使用傳統織布機,但由於過程繁雜耗費多時,有許多傳統編織者已經放棄過去種植苧麻取麻紗捻麻線及使用拙重的織布機過程,進而以現今坊間所賣的棉線或毛線來及改良織布機(又可分桌上型及直立型)來編織。

 
現代織布機-桌上型 現代織布機-直立型 11 傳統織布(一) 傳統織布(二)

        要在這麼短的時間,看完太魯閣族傳統編織的整個流程是不可能的事,這裡要先感謝花蓮縣崙山國小柯真光校長,他曾經在卓溪鄉山里部落做過整個編織流程的紀錄,在他所製作的讓苧麻編織成美麗的彩虹—山里部落」一直都大家參考的重要依據,因此也特別以電話與他聯繫,同時他也很歡迎利用此網站將部落的優質文化傳揚出去。 也感謝本校華淑君老師購買公視出版的"做苧麻衣阿輝「剮剮」樂",讓學生在訪問、體驗前,看到秀林鄉黃蘭妹女士的織布過程。

崙山國小 柯真光校長

山里部落網站

做苧麻衣阿輝剮剮樂

        以下我們將呈現這段研究時間整理的編織過程資料,資料內容以文獻書籍、網路資料及社區 訪問紀錄為主,照片呈現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