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子坑之美
陳新上老師的願景

陳新上老師〈穿紅色衣服〉對於北投陶瓷發展一直充滿熱切的使命感

         陳新上老師原本擔任小學老師,從推廣陶藝教學中進一步投入台灣陶藝的田野調查,一有機會,他就盡心盡力為全省窯場請命,呼籲大家珍惜台灣這項傲人的文化產業。民國八十八年,他與中小企業處共同推動苗栗地區陶瓷產業振興計畫;九十年,與鶯歌文化路社區居民站在同一陣線,辦理社區歷史導覽活動,催生建築保存與再利用的地方共識。對於家鄉北投,他更是用心,九十二年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補助下再次勘查,完成「北投地區陶瓷發展調查報告」。

  早在從事陶藝創作時期,陳新上就注意到北投地區的陶瓷產業,日治時期利用北投土做藝術陶瓷(花器),隨後就成立窯業株式會社,採機械化的生產線,出品碗盤、磁磚。光復初期,繼承經營的工礦公司推出台灣第一批抽水馬桶,並開發電器陶瓷,持續北投陶瓷產業的風光。後來因為禁採北投土、都市發展等因素,自六十年代以後,北投燒盛極而衰,業者北遷淡水、三 芝,南移鶯歌、桃園、新竹、苗栗,反而在這些地方將現代陶藝發揚光大。

  陳老師未來計畫完成一部台灣陶瓷發展史及各縣市陶瓷發展史,希望以公共財的形式讓眾人分享他辛勤的成果。另外,他也計畫成立一個結合傳統窯場與現代陶藝家的團體,共同推動台灣陶瓷文化的保存與陶藝的創作。在幾次演講中,陳新上察覺四十歲以下的市民,少有人聽說過北投有陶瓷,他急切呼籲利用貴子坑採礦的歷史遺跡成立北投陶藝文化園區,設置陶瓷文物館、展覽館、工作村、陶藝教室、藝術商店、陶藝廣場、露天咖啡館等,讓陶瓷重耀光芒,成為溫泉之外,北投另一具觀光產值的文化產業特色。
  「我有一個夢,但是不知道這個夢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實 現?」因為陳老師的辛勤努力,貴子坑成了一片承載著夢想的土地。

圖片來源:北投咕嚕燒小組拍攝於貴子坑〈2005〉


早期窯業公司採土的水道和沉澱池遺跡


在貴子坑溪的左方有一個人 煙罕至的教育中心,可以考 慮規劃成北投陶藝文化園區


教育中心前面的廣場有一座 「小孤丘」,敘說著五指山  地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