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之美
鶯歌嘉年華

鶯歌陶瓷博物館的裝置藝術

水晶釉花瓶
        鶯歌是當今台灣的陶瓷重鎮,甚至有人稱為「台灣景德鎮」。為了深入了解北投陶瓷的發展,我們特別在2005年10月30日前往鶯歌參加陶瓷嘉年華會。

水晶釉大盤
        一走出鶯歌火車站的大門 ,我們看到了許多精美的陶瓷作品擺滿了大型的玻璃展示櫃,最吸引我們注意的是陽明陶藝所展示的水晶釉作品,光彩動人,我們特別央求老闆讓我們拍照,並且會將圖形縮小後再放在網站上,陶藝店老闆知道我們遠從北投而來,非常爽快的就答應了。

        接著我們來到鶯歌陶瓷博物館,從展示牆上的說明,我們才知道北投的陶瓷是非常有名的,以下是北投陶瓷的歷史。

1911年
明治44年
松本龜太郎在新北投築窯設廠,成為「北投燒元組」。
1923年
大正12年
日人賀本庄三郎在北投設「大屯製陶所」,主要生產花盆和日用陶瓷。
1958年
民國47年
「中華藝術陶瓷公司」成立,製作仿古陶瓷。
1968年
民國57年
政府開始實施禁燃生煤,北投窯業沒落,陶業面臨轉型壓力。
1977年
民國66年
薇拉颱風來襲,北投土遭政府下令禁採,陶業生態再度改變。

  我們在「阿嬤的廚房」展示區,看到方方正正的豆腐乳甕,因為要讓豆腐的形狀是正方形,所以乳甕外形也是方方正正的。還有了解以前的原住民陶是在荒郊野外製作的,首先先把做好的陶器放在中間,再鋪上一層燃燒物,在燃燒物的上方再堆上一些稻草,並且放置在山洞下,就可以開始燃燒了,原住民陶是排灣族的陶土去做成的,但燒的技術是阿美族的技巧呢!而原住民有一種習俗,就是將陶甕的頭撥一小塊下來,當作女兒出嫁時的嫁妝,要回來分遺產時,女兒就要拿著這個小碎片來核對甕口的痕跡,才能分到應該改擁有的遺產。


以前柴窯的燃料
  我們還在一樓的展示區中了解傳統製陶技術。
1. 蛇窯又稱龍窯,長度約有15~100公尺這麼長。
2. 相思木和漂流木的差別是『樹皮』。
3. 做陶的順序:採土〈洗土、陳腐〉練土〈人力練土、牛隻練土、機械練土〉
4. 陶藝的形式:拍打紋、雕刻〈線刻、陽刻、陰刻〉、化妝、簍空、剔花、壓印紋、貼花。
5. 以前柴窯的燃料:相思木、漂流木、廢木料、竹子、芒草、稻穀、木炭 。

  除了了解陶瓷的傳統歷史,我們也在三樓的展示區看到精密陶瓷的發展精密陶瓷的成分有:陶瓷、金屬、有機原料,具有耐熱、耐磨、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性,所以便可以用來取代金屬系列,例如生活用到的手機的晶片和電腦中的主機板中,生活中用的濾水器的濾心,甚至在人的骨骼、牙齒中也有陶瓷,一般金屬不能抵抗血酸,但是陶瓷就可以抵抗血酸,所以適合拿來製作骨骼。

參考資料: 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http://www.ceramics.tpc.gov.tw/
圖片來源: 北投咕嚕燒小組拍攝於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陽明陶藝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