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民謠的發展

一、恆春民謠來源探討:

大約明末清初,或許更早,一小群閩南壯丁由閩南輾轉經澎湖、台南、高雄來到恆春墾荒討生活, ( 燒木炭、種地瓜、種甘蔗 … 等, ) 每當夕陽西下,群鳥歸巢,翹首西望,心中油然思念起家鄉父、母、妻、子,口中情不自禁的哼出一些曲調來,這些曲調也許是自創,或許是家鄉完整小曲或片段,配上即興歌詞,大夥兒認為好聽,慢慢傳開,流傳於恆春地界,包含楓港、車城、恆春、滿州, 稱為恆春民謠。目前有跡可循,據說恆春民謠最早傳唱者為陳達先生,但資深藝師張新傳先生說是曾在,跳石定居的巫元束先生。究竟是誰目前無可考,有待專家去研討。

二、恆春民謠的曲調屬性:

恆春民謠除牛尾拌是少女出嫁時, 長輩勸勉或教導到婆家如何應對進退及新嫁娘表達對父母感激或埋怨外, 如:紅柿好吃著起蒂 . 做人不可忘恩合背義 . 大體上思想起 ( 枝 ) 都用在敘景或歌功頌德, 五空小調著重懷念或歪哀怨, 四 季春用在男女情歌對唱, 平埔調用在勸化, 其曲調接近 曾辛得校長所寫的耕農歌, 是一般初學者最易學的, 其受實並沒硬性規定, 相互活用也被接實並沒硬性規定, 相互活用也被接, 楓港小調亦同 。

三、恆春民謠的採譜:

恆春民謠的唱腔很隨性,因人、地、諧音等變因有不同的唱腔,恆春、滿州、車城、楓港等地唱腔各有些許差異,也因各人性情的喜、怒、哀、樂的起伏而延長或縮短音的長短。是由四句、每句約出現十種唱腔。三十年代生的老恆春人偕能朗朗上口,除了陳達先生外,就算恆春民謠藝師張新傳、張文傑、朱丁順等的傳唱大家都有話說,民俗音樂家如許常惠、社區民謠傳承社團史惟亮、簡上仁、陳俊廷,大家都有話說,民俗音樂家如許常惠、史惟亮、簡上仁、陳俊廷、鍾明昆等都實地調查, 唱腔變化太多、又沒固定, 都沒敢定調、就因唱腔變化多、不呆板, 才更能顯現恆春民謠的璀璨,不曾住在恆春三、二十年的老恆春, 都無法窺其堂奧, 採譜不易, 定譜就更難了、稍早的傳承都用口述、也因此造成蠻多的門派、為了方便視譜教學,有心人士如黃夏茂校長、尤明雄主任、吳燦崑主任、黃茂主任等召集資深恆春民謠演唱者逐句範唱、採最常出現唱腔,經與會人士同意勉強定譜,作為齊唱教學的依據,使恆春民謠的教學有譜可看。

四、恆春民謠的傳承:

1 、恆春民謠促進會:由張文傑、朱丁順、吳燦崑等先生指導。

2 、滿州民謠協進會:由鍾明昆教授、曾次朗、張文傑、朱丁順、吳燦崑等先生指導。

3 、恆春國小民謠社團:由張文傑、朱丁順、尤明雄指導。

4 、大光國小民謠社團:由張文傑、朱丁順、吳燦崑等先生指導。

5 、墾丁國小民謠社團:張新傳先生指導。

6 、車城國小民謠社團:由吳燦崑等先生指導。

7 、大光社區民謠社團:由朱丁順、吳燦崑等先生指導。

* 經費來源:部份文建會補助、部份學校自籌。

* 民謠的傳承應向下紮根!學校部份傳承急需政府部門提倡及經費補助。

五、恆春民謠的任務:

1 、文化的傳承:從部份歌詞可以一窺祖先蔽篳路藍縷來恆春墾荒的苦境。

2 、拉近各地恆春子弟的距離:一曲思想起勾起無限的鄉思

3 、形成恆春觀光的景點:恆春的好山好水需再來點兒恆春民謠點睛。

 

撰述: 尤明雄 主任

採訪: 恆春國小落山風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