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民謠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早期漢人來到墾丁開墾時,工作十分辛苦。在有空閒時間時,為了抒 發情緒就會自己哼唱各種小調。其中包括了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久而久之大家就都會唱了,並沒有特定的作曲、作詞者等。

但是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有幾個特定的人物創造了這些小調,進而以遊唱人的身份傳唱,成為恆春地方特色。但由於早期交通十分不方便,要傳唱到恆春的每個地方有點困難,所以此說法的可能性較小。

另外,每首恆春民謠的歌詞都不是固定的,歌唱者大多都不識字,這些歌中的歌詞會因當時身處的情境或感受到的情緒而有所變動。所以其實只要更改一下歌詞的內容.,在人們印象中十分悲傷的恆春民謠也可以變的很俏皮。至於民謠的節拍也可以隨性改編,音調的高低也會 為了避免諧音而稍作更動。

但是不管怎麼作變動,恆春民謠還是有屬於自己的風格、特色。總而言之,恆春民謠所包含的就是個人的生活經驗,或是影射某些事件、情景和歌唱者對於這些事件的感觸。

圖片:(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我們訪問尤明雄主任時,針對恆春民謠的起源他更詳細的說到:大約明末清初,或許更早,一小群閩南壯丁由閩南輾轉經澎湖、台南、高雄來到恆春墾荒討生活, ( 燒木炭、種地瓜、種甘蔗 … 等, ) 每當夕陽西下,群鳥歸巢,翹首西望,心中油然思念起家鄉父、母、妻、子,口中情不自禁的哼出一些曲調來,這些曲調也許是自創,或許是家鄉完整小曲或片段,配上即興歌詞,大夥兒認為好聽,慢慢傳開,流傳於恆春地界,包含楓港、車城、恆春、滿州, 稱為恆春民謠。目前有跡可循,據說恆春民謠最早傳唱者為陳達先生,但資深藝師張新傳先生說是曾在,跳石定居的巫元束先生。究竟是誰目前無可考,有待專家去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