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民概述
|
地理環境
|
農特產品
|
族群介紹
|
本村居民共有三大族群:
泰雅、閩南、客家
a. 泰雅:
《 泰雅族的小朋友 》
本鄉一直是泰雅族的居住地,在三民村則多分佈在基國派及大窩。原住
民對於本鄉的開墾,只能說是從大自然取得生活所需,並非像和漢人開墾土
地一樣,大興農事,除了謀求溫飽,也在累積自身的財富,這與原住民的開
墾模式相差甚遠。原住民的生活自建自居、自耕自食、自織自衣、自製自用
,男子是農夫、獵人也是工匠,而女子是農婦,也是織工。
泰雅文化詳細介紹
b. 閩南:
原住民習慣稱漢人為平地人,因為他們是從山下來到本鄉的山地,乃被稱為「平地人」。本鄉的平地人大量的湧進,是起於日據時期,因為平地人受雇於日本警方在本鄉從事「溢男」工作(另稱為警手或阿勇),相當現在的駙守員及工友,就這樣一直留在本鄉。另外,就是公務員、教師、生意人因工作的關係,也暫時居於本鄉。
閩南人來到本鄉墾或從買賣,常選擇地是較平坦、交通較便利的地區;基於此考量,本鄉的河階梯地是很理想的落腳地。本鄉因大漢溪河谷由於地面隆起,和台北盆地陷落,使得河川下蝕作用回春,舊日造成的寬廣河床,再度產生新河谷;新舊河谷平原,上下連承階梯狀,就是所謂的河階地形。本鄉的閩南人多聚居於前山的角板河街群
中的復興台地,因為此河階台地地勢不高,加上離桃園
《 我們都是一家人 》
大溪接近,桃園大溪交通便利;此處的原住民也較易接受外來的事務,故成了閩南人大本營,這種情況至今未
變。
c. 客家:
跟閩南人一樣,原居住在山下,後因工作因
素,遷徙至本村。
客家文化簡介: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天的山西、 河南、湖北間。後來因為戰亂等因素
相繼南遷,當地居民稱後來的人為「客」,於是有了「客家」一詞的出現。到了南方後,
和當地居民發生了文化上的交流,加上在山區的生活環境影響,而自成一系。逐漸演變出
獨特的文化。形成的年代始於五代之後、直到宋初,所謂「客家」名稱也因此宣告成立。
食:
由生活長期累積的飲食文化,最具鄉土味。客家菜的特色與客家歷史與精神實在
是是息息相關的。早年客家人因係屬來移民,多居於山區或內和上游的丘陵台地。遷徒時
,以方便攜帶的醃製食品作為配飯之佐菜,因此像菜脯、鹹菜乾等皆為客家人常吃的食品
。客家菜的味道普遍較重,是有其原因的;「鹹」是為了易於保存,不易腐壞,亦補充辛
苦農作流汗後所需之鹽分;「肥」也是因為考慮到粗重的工作,消耗很多的卡路里,所以
需要吃肥膩的東西。
衣:
服飾是人類物質文化中重要的表徵之一。從一事文化制度,可以看出一個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思想態度與審美價值。因為要下田耕作,「上穿大襟衫,下穿大檔褲」才方便工作,帶表示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的一面。因此從衫褲的裝束可看出客家衣飾的特色:講究實用性、表現樸素之美、崇尚自然和諧。龍潭地區客家舊聚落中客家婦女著藍衫或已然少見,但在早期台灣農村中,藍衫卻為識別客家婦女代表性衣著。
住:
台灣的客家族群因住進山地,在居住形制上自成其特殊性。由於地
《 客家信仰-伯公 》
形的變化大,其傳統建築多以下特點:清晰的界域與環境掌握、精神防禦與
實質防禦並重、空間空間的現實價直與敏感、不斷福老化與混用、文字教化
與庭訊、閔客交融下不斷調整的客家民居(林會承,2000)。桃園縣或者
說是龍潭地區的客家傳統建築亦印證以上之說法。
信仰:
早期的宗教信仰與住民和地域環境建立起的關係密切。聚落意識
形成,人群定居後,公眾性的祭祀活動開始產生。住民為所奉祀的主人建立
公廟,祭祀圈(聚落)於焉形成。伯公(土地中信仰在客家聚落中因農業為
主的生產型態顯的相當普遍。
top
《 最佳瀏覽環境:* 螢幕解析度 1024x768 * 搭配瀏覽器版本 IE6以上 》
本網站由桃園縣三民國小( 河游季拿谷獵)規劃製作Copyright (c) 2005<桃園縣三民國小>, All rights reserved.